欢迎您访问大河网,请分享给你的朋友!

当前位置

> 作文 > 小学作文 > 一蓑烟雨任平生1200字以上

一蓑烟雨任平生1200字以上

作者:大河网 来源:整理 时间:2019-10-18 阅读: 字体:

一蓑烟雨任平生

读史,铭心慧眼,任凭乱世里群雄剑影翻来覆去,六朝古都风云际会,在滂沱大雨摇摇欲坠的那个王朝最后的背影,落寞而萧索,一如披了蓑衣在深夜打更的孤寡老人。你看见的,永远只是黑暗笼罩下浓郁的孤独,等老得腐朽了,一捧净土掩尽前世种种,再不会有人记得。

而苏轼的词里,大多被他读得豪情万丈,更有种斜阳里光色深红,照落在斑驳黄旧的古道城门上的悲壮,从侧角度望去似乎还应配得一曲大漠狼烟袅袅似的笙箫,才应了这景。

然,等通篇读完,还是落寞,那种沉沉的如同看尽天涯路的凄凄戚戚。这个满怀家国天下的男子,才情溢胸,尽管向着历史延伸的路上荆棘遍地,但他到底走过来了,带着苏派的优雅洒脱与他沉淀于字里行间的信念,横纵历史,宋词三千烟火齐放也独独偏了苏氏一门的璀璨,这是真真的好风水。亏他也未曾负了盛名,兜兜转转百转千回,到最后终成后世人眼里仰望的一道风景。

也曾柔情几许,看得珠帘卷起,人在深深处。娴静文雅的妻子,并不得清照那样好的才思,于是没有成全赌书泼茶的赵明诚第二,却成了后来的“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

不知苏轼手里那把檀木梳子是否握得紧了,其实再握得紧,也不过青丝如水,从手里顺顺淌过。抓不住的,终究还是要令她走了,百般遗憾唯有日后梦里词间声声呐喊。

但那时初读这首词,终于觉得满怀抑郁无处可遁。纵观诗史明珠璀璨千华竞放,而那些堪称典范的词人身上或多或少总是有些相似相通。柔如水的笔触,仿佛透过浓郁的墨香尤可以看见那年鬓发已苍的苏轼是怎样研着墨,一笔千钧力。这一生,也就这样一回,写尽了,再不去想她。

可最叫人喜欢的却不是这句绕指柔肠,声声寸断。也许还是心里有些对朝云的阴霾,其实也只是那时年龄尚小,不懂得风流自得佳丽相配的道理,总觉得应该和王维那样。

极大的雨,如酽酽清茶从九天泼落,那垂着的雨瀑风景奇佳。又在新春,雨脚细细打在润如油膏的田野上,不须几日晴光就会看得好颜色。想象着那些不多时日后漫野的春花灿烂,而心里却终于被雨声的荒凉打动。拾出《宋词》,看到苏轼的词选,起初的宁静沉郁终于被那句“一蓑烟雨任平生”湮没。

词的注释很显浅“一身蓑衣,顶着烟雨,任凭半世蹉跎。”

然而我已不能想象,那是怎样潇洒释怀的平生所向,尽在轻轻一笑间。不要黄金屋,不要千钟栗,不要颜如玉。富贵如浮云,荣华似流水。曹雪芹的红楼里烟花繁柳恩泽三世,也不过落得千般凄凉。他已看开得,不再苦闷于政治斗争人心角力,要与那青山绿水为伴,一身蓑衣消失茫茫烟雨。后半生,没有如此的盛名,没有如此的绚烂,他也不要了鸿章丽篇。

还原生命的本质,就如在千里旷野闪过的一道绵长肃白的闪电,来去得太快,但光芒盛大。

我一直不曾坚信有人能够长久地按自己的意愿以本质生存下去,即使那些静坐禅思的世外高僧山中隐士,也不得不面对最现实的生老病死。但总有那么一个瞬间,也许是他披起蓑衣草鞋踩踏在深山泥泞中时,也许是古渡口望着万重青山空叹息的刹那。但总有那么一个瞬间,他由诗人变为常人,由苏轼变为野老。再没有比这更简单明了的表达方式。

然而,注释上的背景介绍却是极复杂。

其实自己早已在内心从某种程度上厌烦了这种复杂,人心所向条理分明,说得是这首词的政治目的,表达作者怎样的居心云云。殊不知在读的过程中,已掺杂多少后世人的猜想。

而我,宁愿去相信一个信手闲笔惊为天人的苏轼,的确曾在雨中高吟着,他的心之所向。

写到这里不由自主地连出李白,那个“秀口一吐,便是半个盛唐”的李白,那个“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的李白,闲闲一笔众生百态,勾勒出半个盛唐的灯火通明辉煌灿烂。然而此生最大的愿望,于他,也不过就是一身蓑衣,一壶浊酒,迎着千重翠色踏步而去。茫茫烟雨里,自灌注了不尽的生命绿意。

世事本无常,翻手过来的慈悲本源于一颗终归尘土的凡人的心。

一蓑烟雨任平生

落叶无声,在水面绽放了自己的痕迹,留下了涟漪的波纹;陨石划落,在黑夜写下了自己的痕迹,化作思念的流星。

江东去,卷走了滚滚的历史,冲不走那精彩的永恒,深深地刻在我们心中。

屋内的灯光闪烁着幽暗的光,跳动在项羽充满希望的眼中。他用激动的话语对虞姬说:“我们的粮食再过三天就到了。”虞姬无言,烛花跳跃在她美丽而又苍白的脸上。她知道,粮食不会来了,她看见了战士们无助的脸,看见了他们用明日的粮食打赌。她知道已经没有退路了,但她不忍心看见项羽悲伤的眼,只是低头不语。四面楚歌响起,项羽知道这意味着什么他要带着虞姬一起冲出去,杀出一条血路,这本是可能的,但虞姬没有这样做,她害怕连累他。于是,她拿起那把镶着金边的匕首刺破了自己的喉咙,流下了血红的痕迹,一滴一滴,流淌至今。在她鲜红的血中,人们看出了她的伟大,她独特的个性和她的爱心化成历史溶在血水中,流下一片孤寂、遗憾。至今人们也会在无意的感叹中吟送那首诗:“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姬虞姬柰若何。”她的痕迹,将永远伴随着血水流淌。

嵇康,才华横溢,而不屑于世俗,在涓涓的流水环绕的树荫下,在声声清脆的打铁声中,蕴育着自己独特的个性。他不羡慕高官厚禄,不屑理睬世俗。然而,才华出众的他遭到了高官的嫉妒。“只有除掉嵇康,天下才能安定”奸臣在司马昭的耳边用狡诈的话语鼓动着司马昭杀掉嵇康。欲加之罪,何患无词,嵇康入狱了,他被判了死刑。在刑场上如果他向司马昭请求开恩,司马昭或许会放了他,可是他没有,面对下面三千学士为他请命,他袒然付之一笑,说一声:“把琴拿来!”在临刑之前,留下了世间绝曲《广陵散》。那声音也许经常在人们的梦中萦绕着,是何等美妙的乐曲,融汇着嵇康独特的个性,不慑服于世俗,将生死置之度外,在历史的长河中留下了他的痕迹。

蓑烟雨任凭生,也无风雨也无晴,留下你的痕迹,无论深浅,让他成为你一生美好的回忆。

一蓑烟雨任平生

谁也不曾忘却那一抹身影,历史的长城上有他烙下的重重一笔,甚至他小指的指纹,都如此清晰。

他就是苏轼。轼者,车前木也。他的名便注定了他的命,正如那横木居于车前,他站在了千千万万人前,令后来者难以望其项背。

才华横溢,学富五车,他聪颖、善思、敏捷、好学。饮酒乐甚,便扣弦而歌;情景生慨,便出口成章;兴致浓处,便吟诗作赋;思乡情切,便举酒对月……

他也曾在仕途上一帆风顺,平步青云,有着“左牵黄,右擎苍”的豪迈,有着弯弓射天狼的的壮志,也有“把酒问青天”的思念和“相顾无言,唯有泪千行”的伤痛。

乌台诗案,一贬再贬。

携朝云贬谪万里之外,他也无数次回首,故土起来越远,他越行越远。

但子瞻不愧为子瞻。凄风苦雨吹不折、打不残他的心,惊涛统骇浪掀不翻、扳不断他的魂,苏轼还是那个苏轼,不屈、不挠、不退、不避、不诅、不伤。

赤壁之游,他感叹万物兴衰——“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却又不诅于人世短暂——“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他欣喜于“白露横江,水光接天”之景,沉醉于“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愀然于“如怨如慕,如泣如诉”的洞萧。苏轼不仅仅是一个才子,更多时候,他是一个孩子。

贬谪又如何?流放又如何?丢官又如何?官场之外,自有大好河山入眼,自有渔歌嘹亮贯耳,自有暖风微微拂面。只因他是苏轼,所以可以纵情山水,忘却烦忧,可以驾一叶扁舟游四海,可以举一杯浊酒属五湖。

他将政治阴影抛诸脑后,转身迈向地平线那里,一轮红日正冉冉升腾,一抹红霞在日边绽放,一抹笑容在他嘴角绽放。

他不是那追名逐利的鸢,更不是目光短浅的鼠。件君如件虎,他懂的,才会那么毅然决然,才会那么恬然与山水为伴。

谁也不曾忘却那一抹身影,历史的长城上有他烙下的重重的一笔。他是苏轼,站在千千万万人前的苏轼,转向光明,舍弃阴影的苏轼。

回望历史,也许还能听见他在低吟:“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一蓑烟雨任平生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题记

苏轼一生大起大落,但他并未沉沦,一生为人民做实事,留芳千古。

其父苏洵希望苏轼不要过度显露才能,而苏轼却左耳进,右耳出,以至于有了一个潇洒东坡形象。

苏轼科举第二,殿试百年第一,但由于被宋神宗疏远到了黄州,令其不得签书公事。但他没有悲观,没有像贾谊做《吊屈原赋》后忧闷而死。他遭遇“乌台诗案”后,写出了《念奴娇赤壁怀古》,成为文学史上的名篇,文学殿上千年不朽之声。

赤壁上,“白露横江,水光接天”,他只享受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他沉思,不应“哀吾生之须臾”,更不该“托遗响于悲风”。他看到了“大江东去,浪淘尽”,于是想起了“千古风流人物”。他虽在黄州种田,但有一胆忠心,愿再为圣上做贡献。

他的愿望实现了,高太后把他调了回去,很快便成为了一名三品大员,却应不满与新旧两党的抗争,自愿去杭州任职,然后一曲不复返。于是便有了“苏堤春晓”、“三潭印月”。

他被贬海南岛,但他没有沉沦,而是作诗、赏景。他在幻想自己的一生能这样平稳地度过,但他在常州终于咽了最后一口气。

苏轼的一生是传奇,他曾说过:“我上可陪玉皇大帝,下可陪黎民院乞儿”。

他是豪放的化身,他没有像屈原被贬就唱道“吾愿从彭咸之所居”。

他也没有李煜亡国之后就有“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的愁楚。

更没有李清照“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的优柔寡断。

他不是李白,不会“须行即骑访名山”;他不是杜甫,不会“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苏轼是苏轼,有的是激昂,有的是豪放。

苏轼的一声是光辉的历程,只因他一蓑烟雨任平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