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大河网,请分享给你的朋友!

当前位置

> 素材 > 历史故事 > 近400年来,首尔这块石碑为何多次被埋到地下,又为何一次次掘出竖

近400年来,首尔这块石碑为何多次被埋到地下,又为何一次次掘出竖

作者:大河网 来源:网络 时间:2019-11-16 阅读: 字体:

  说起这块石碑,就要牵扯到皇太极曾两次征讨朝鲜的事情了。当时,韩国与朝鲜还没有分道扬镳,属于明朝的藩属国。下面趣历史小编为大家详细介绍一下相关内容。

  1627年,皇太极在众人的推举下成为后金君主。不久,皇太极便以“助南朝兵马侵伐我国”“先汗归天,无人吊唁”“招我逃民,偷我地方”“窝藏毛文龙”四大罪名,向朝鲜宣战。

  3万八旗将士在阿敏、济尔哈朗等贝勒的带领下,一路烧杀抢掠夺。可怜朝鲜国贫兵弱,根本不是他们的对手。很快,整个朝鲜几乎都成了沦陷区。

  看着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仁祖皇帝李倧只得投书求和,答应向后金称臣纳贡,结为兄弟之国,并在江华岛焚书盟誓。

  但阿敏在退兵时,却以“对朝鲜盟文不满意”为由,又放任八旗兵在京畿道一带抢掠了3日,以至于朝鲜境内十室九空,百姓被屠杀者不计其数。

  待八旗兵撤走后,李倧立刻向宗主国明朝修书一封,详尽地汇报了后金逼迫称臣的事情。并在言辞间,向明朝再次表明忠诚之意。

  由于八旗兵在朝鲜作恶颇多,尽管与后金宣誓为兄弟之国,但朝鲜朝野对后金却极为憎恶。说好该向后金进献的贡品,总是以各种理由搪塞;后金与朝鲜边境开市通商,朝鲜也百般不情愿……

  1936年,皇太极改国号为清,正式登基称帝。

  在登基之前,皇太极特意派出使臣出使朝鲜,知会李倧,希望他能参与朝贺。

  消息传出后,朝鲜国民激愤不已,朝臣百般不赞同李倧前往朝贺。李倧亦觉得后金是不开化的野蛮之国,所以他拖延了好几天,才接见后金使臣,态度极为怠慢不说,也只勉强同意前往朝贺。

  皇太极登基时,李倧派去的使臣,又拒不向皇太极下拜称臣。皇太极好生恼怒,于是率十万八旗兵,亲征朝鲜。这次他发誓要让朝鲜臣民臣服于他的淫威之下。果然,皇太极一路东征,仅用12天,便抵达朝鲜都城汉城。皇太极到了汉城(首尔)后并不攻城,只是将汉城围了个水泄不通,将汉城困成了一座孤城。

  李倧又听说皇太极占领了江华岛,并将避难于岛上的王妃王子们全部俘虏。无奈之下,李倧只得率朝臣出城,匍匐在地,被迫向皇太极请罪称臣。

  为了不给李倧出尔反尔的机会,皇太极扣押了李倧的世子为人质,并提出“每年不得少于四次岁贡”等苛刻条件。

  为了不亡国,李倧不得不同意皇太极的所有要求,之后双方在三田渡设坛,完成了受降称臣的仪式。

  清朝大臣马夫塔善于阿谀奉承,当即提议,应在三田渡立碑歌颂皇太极的丰功伟绩。对于这一建议,皇太极非常高兴,李倧见此也只得应允。

  然而,立碑一事却迟迟落实不了。

  原来,皇太极临走将朝鲜50万百姓押回清朝做奴隶,还将朝鲜财物掳掠一空。一方面是妻离子散的惨状,一方面是家破人亡的悲状,慑于皇太极淫威之下的朝鲜百姓,打心眼里憎恨清朝对他们的所作所为,因此背地里将他们称为“胡虏”。

  同时,朝鲜多年来一直是中原国家的藩属国,受儒家思想影响,对中原国家有着很深的感情。在他们的观念中,清朝是游牧民族建立,没有深厚的文化底蕴,是野蛮异邦。因此,皇太极的武力并不能使他们心甘情愿臣服,反而一直致力于反清事业。

  国仇家恨之际,谁也不愿意去为皇太极树碑,那可是背负骂名的事。但吃了大亏的朝鲜王朝,却极害怕惹皇太极不悦,所以,最终还是将立碑一事,提到了日程上来。

  建设过程中,服役的百姓视此为耻辱,不肯干,中途常常溜走。因此,工程进度极慢。

  同时,朝臣本就认为称臣是国耻,还为其草拟碑文,实在是丢不起这人,所以推脱回避。

  最终在清朝官员的催促和对碑文的种种要求下,李倧只得指定才华出众的朝臣撰写碑文。结果朝臣呈上来的碑文不是引喻失当,就是文辞生涩不堪用。万般无奈之下,李倧只得挑了一篇稍好一点的碑文呈给清廷,清廷又几经修改,反复几次后,好歹是定了下碑文。

  历时两年之久,在清廷的催促和李倧的逼迫下,石碑终于立在三田渡曾经设坛受降的地点上。

  李倧长舒一口气,并照例对负责监督石碑工程的人进行赏赐。对于这份赏赐,不少人认为羞耻,因此拒不接受。

  甲午战争后,朴泳孝在日本扶持下,成为朝鲜国的领导人。他上台后,立刻将国民视为耻辱的大清皇帝功德碑和迎接清朝使臣的迎恩门都推倒拆除,并埋于地下。

  清朝灭亡后,有人又将石碑掘出重新竖立,以示国耻不可忘。

  1956年,在文教部长的倡议下,石碑再次推翻并掩埋在地下。

  1963年,石碑再次被洪水冲出。

  对于石碑的去留,韩国政府和国民看法不一。对于国民而言,历史的耻辱不愿意再提起。但政府却认为,不忘国耻才能让国家强大富强。所以,最终政府决定,把石碑重新竖立起来,并作为文化遗产保护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