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皇帝吃的东西换做现在是什么水平 他们吃的好吃吗
古代皇帝吃的御膳是什么水平呢,这是很多读者都比较关心的问题,接下来就和各位读者一起来了解,给大家一个参考。
汉代饮食以面食、谷物为主,副食方面肯定没有今天丰富,但我们也知道孟子时期人就已经可以吃熊掌了......熊掌这东西不比一般肉类,需要精心煨制炖煮才能食用,网上流传的做法里说要将熊掌先封存两年,而后以蜜糖慢慢炖煮一天自然软烂香醇。
汉朝礼制规定:天子“饮食之肴,必有八珍之味。汉武帝请你吃饭当然还是八珍八味。这时口味以鲁菜为主。鲁菜三大派济南菜、胶东菜和孔府菜。其中,孔府菜经历的年代最久,文化品味最高,继承孔子“食不厌精,脍不厌细”的饮食原则,当然是皇家菜首先。我们现在可能吃到什么菜呢?
上菜!看看在现在民间,孔府菜最悠久的几个菜品吧。
海参作笔架,猴头做笔头,调味,蒸熟,浇汁。此乃孔府传统宴席名菜,历史悠久,很有皇家气派和文化气息。现在做法很多,大同小异。、
孔府传统宴席最上等最传统的一款传统甜菜。孔子曾对他的儿子孔鲤说:“不学《诗》无以言,不学礼无以立”。蜜汁雕成书本形状,银杏为字,此菜清香甜美,柔韧筋道,可解酒止咳。
到了唐宋,中国封建社会历史的顶峰时期。我们的饮食文化也到了顶峰时期。唐宋的关于饮食的史料太多了,各种菜肴、点心、水果羹说成百上千不为过也。
《朝野佥载》记载:武则天称帝时,其男宠张易之吃鹅鸭。张易之专门命人做了一个大铁笼,先将鹅或鸭子送进笼子里。笼中放着一个大火盆,旁边另放一个铜盆盛着五味汁。鹅、鸭绕着火走,渴了就饮汁,最后是“表里皆熟,毛落尽,肉赤烘烘而死”。由于鹅、鸭死前喝了大量“五味汁”,五味已深入到它全身每个部位,所以,吃起来也别有一番风味。这种烤鸭烤鹅,肉的柔嫩新鲜味道如何,也只能靠想象了。
《世说新语》记载:晋武帝司马炎的女婿王济以人乳喂猪,真是名副其实的乳猪,只吃这小乳猪的猪脚,你可以想象一下,又嫩又劲道,毫无猪肉的腥骚之味,入口什么感觉,司马炎吃了大为惊奇:十分鲜美。更可恶的是还写进书中,难免后世的帝王不去尝尝鲜。
清代管理皇帝膳食的机构有内务府下属的御膳房、御茶房、内饽饽房、酒醋房、菜库等。其中仅御膳房就有正副尚膳、正副庖长以下370余人及太监数十人。宫中膳食有份例规定。皇帝每日份例为:盘肉二十二斤,菜肉十五斤,猪油一斤,羊两只,鸡五只,鸭三只,时令蔬菜十九斤,各种萝卜六十个,苤蓝、干闭瓮菜各五个,葱六斤。
调料玉泉酒四两、酱及清酱各三斤、醋二斤。8盘240个各种饽饽用白面三十二斤、香油八斤、白糖核桃仁及黑枣各六斤,芝麻、沙橙若干。皇后及皇贵妃以下妃嫔、皇子等依等次递减。如无特殊情况,严格按份例供应,不得擅自增减。
但是这并不意味着皇帝吃的就好了,乾隆年间,扬州盐商饮食之精美,天下闻名。乾隆下江南时,盐商便精心烹制了一桌酒席,献给乾隆。见乾隆毫无反应,盐商们大为诧异。于是花钱探听消息。太监说:“你们的菜还怕不好?万岁爷要吃惯了你们的菜,回到宫里要吃,我们怎么办?所以你们每道菜端上去时,我们就一律给放一大勺糖。”这一大勺糖下去,乾隆什么好滋味也吃不到了。
也许你又要奇怪了。宫里的厨子怎么做菜手艺还不如扬州的厨子呢?这是因为宫里规矩太多,一道菜要怎么做,要用多少原料,要放哪些调料,都要记录下来,厨师只能按菜谱做菜,不能自己发挥。这样,即便是一流的厨师,也很难发挥出自己的最高水平,皇帝也就吃不到他们烹饪的最佳肴馔了。
溥仪在《我的前半生》中,对皇家的吃饭有细致的描写:耗费人力、物力、财力最大的排场莫过于吃饭。关于皇帝吃饭有一套术语,是绝对不能说错的。饭叫膳、吃饭叫进膳、开饭叫传膳。到了吃饭的时间,完全由皇帝自己决定——吩咐一声:“传膳!”,跟前的御前小太监便照样向守在养心殿太监说一声:“传膳!”这样一道道传下去,不等回声消失,一个犹如过嫁妆的行列已经走出御膳房。
即便如此丰盛的一餐吃到嘴里往往是另外一回事。清宫里有御膳房,御膳房分为5局,分别是荤局、素局、饭局、挂炉局和点心局,人员可谓庞大,然而由于进餐礼仪的限制,所有饭菜都是提前备好,然后煨在火上,或焖在大蒸笼里。所有的中国美食,都讲究火候与新鲜,刚出锅的最好,是所谓“镬气”。家里做的菜之所以好吃,重要原因就是厨房离餐桌只有几步,出锅即上饭桌。而在清宫,当一道道提前做好的菜端上来,还要被太监事先尝过之后才能品尝,皇帝所吃的不过是些残羹冷炙。
御膳房不是用来把东西做好吃的,请把它当作一个文化部门来看。记得唐鲁孙写过,溥仪嫌御膳房太难吃,后来基本就不吃御膳房的东西了,天天吃外卖,尤其爱西餐,御膳房那些人也就无事可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