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大河网,请分享给你的朋友!

当前位置 : 首页 > 体裁作文 > 读后感

读《名人传》有感2000字

来源: 时间:2022-03-01 手机浏览
雾霭谈-读《名人传》有感2000字
你能懂我吗?当你以同情的目光凝视我虚弱地抬起头的时候,我的朋友!你能懂我吗?当我深情地抚摸最后一个琴键的时候,我的听众!你到底在想什么呢?在空旷而辽远的掌声中,我几度陷入迷糊的状态。我多希望你能懂我,多希望在未来当某个人因痛苦而仰望群星时,他能想起我,然后笑着擦干泪水。多希望!
在罗曼罗兰的书中,我仿佛总是听见血液激奋流淌的声音,听见某种意志的声音在山谷里咆哮。如同上诉划线句。
贝多芬渴望改变什么。是那股发自内心渴望的洪流膨胀着他的血管。
年轻时贝多芬知道自己的意志所在,相信自己的力量。那么他的意志究竟是什么呢?最终是否达成?原因何在?然而活生生的历史人物已经走远,我们再不能得到可靠的答案,只能去品味他们拂袖间留下的一抹夕阳。
于是我在字里行间寻找线索。
第一个问题似乎容易解答,那就是给予人以快乐。书中说“在此悲苦的深渊里,贝多芬从事于讴歌欢乐”是贝多芬毕生的计划。这似乎是一个圆满的答案:以贝多芬悲惨的童年出发,他一定希望每一位少年都能拥有一个愉快而值得骄傲的童年。这一点从他对共和的拥护也能清晰流露。于是他用深沉的音乐勇敢地触击听众的心灵,渴望在那些光滑的意识表层上留下一个不可磨灭的美好回忆。
然而他似乎没有达到目的,因为他在人生的最后阶段不仅依旧没有看淡生死,反而变得更加痛苦。
所以我认为,贝多芬真正渴望人们理解的,并不是单纯的欢乐,而是自己的这份心意,即我希望你快乐,而你知道我希望你快乐。然而他误以为传达了欢乐的讯息就等同于传达了美好的心意,致使人们在聆听音乐的欢乐中,往往不曾思索他的初衷。
最致命的是,连他自己也误解了这一初衷。
他本身善于奉献,而渴望他人理解。所以他真正希望讴歌的是勇于奉献的善良品质,但他只是以奉献的态度,给予他人快乐。
他希望每个人都心怀善意,希望每个人都知道他希望每个人都心怀善意。然而他没有说破,而只是传递出源源无尽的爱与力量。
其实给予他人欢乐是一件简单的事情,而让他人理解自己这种希望他人快乐的初衷是一种高级的趣味。然而贝多芬将它作为一生的意志。用铆足了劲的血液去成就趣味的理想,本身是一件矛盾的事。
我不知道自己诠释得是否准确,但至少从这一角度能得到启示:人很难跳出自己。只要能时刻意识到这一点,你就能看淡许多。恰恰此时,人进入最愉悦的境界。
人很难跳出自己。用这句话形容托尔斯泰似乎更贴切。通过阅读罗曼罗兰的传记,我发现列夫托尔斯泰是一名受争议较大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有人不看好他,有人很肯定他。
我是很喜欢托尔斯泰的文字的,但当我读完传记,我惊讶地发现自己竟倾向于前者。我对托尔斯泰,是感到不屑的。而这种不屑的情绪在阅读时就有所显现。
为什么托尔斯泰的情绪如此不稳定,不断地转换着观点立场?我自以为是有明确答案的。
托尔斯泰是一个对何事都抱持怀疑的人。只要是普遍认可的,他普遍都怀疑。年轻的托尔斯泰其实意识到了这一点,在来往的书信中他也明确提到过。但他后来似乎忘了,因为书中再也没有提到。他只是怀疑一切,与世界对着干。
接下来,我举几个托尔斯泰无厘头爱恨的例子,也许你会有同感。
“他恨博爱主义”,纯粹是因为歌德在他面前讲得欢。既然如此,他为什么在第一次真切地看到大都市的惨状时嚎啕?“因为他怀有博爱。”
托尔斯泰看不起文坛上的明星,他看他们都是罪恶的。可是单纯的心灵看事物是不全面的,而悟的心灵必需罪恶的一面。人都是不一样的,不能强求每个人都表演得像个演员。纵然对方的谈吐多么令你不自在,你要意识到,对方至少是中肯的。不能通过表面否定人的性质。
托尔斯泰对女权运动是反感的。其实他没有什么事是不反感的。他总是在批判,总是瞧不起人家也瞧不起自己。
托尔斯泰深深地研究神。在人性崛起,思想大爆炸的时代,唯独托尔斯泰还深深地嵌在神学里。唯一原因,是他“反对一切”的性格在作祟。他瞧不起人性,它们都是罪恶的。
可既然他把神学当作“无理的,且是有意识的,有作用的谎言”,为什么又相信基督主义?为什么又将尘世悲痛的身心寄托于神?
更可笑的是,既然他“连自己也不能相信”,是不是意味着他不相信这句话?也就是他极其信任自己?
所以这是无解的,我认为,甚至是无意义的。纯逻辑的攀谈如果放在茶余饭后,也许起到活跃气氛的作用,但把天才的生命卷入这样的混沌中是可惜的。
至少从此得到启示:有些性格上的弱点我们并不是没有注意到,而是渐渐地忘了。
在我看来,处在生活中的人就是有意义的。当农民流着豆大的汗珠,抡起锄头;当科学家将每个日夜奉献给一项研究,他们不是罪恶的,恰恰相反,他们是美的。
以东方人的视角看待西方的神学自然是这般客观。对神的畏惧我是丝毫没有的。因此,在托尔斯泰对神明的声声呼喊中,我的思绪飘得很远。我想到,我们对于死亡的恐惧是否就像西方人对神的恐惧,只是限于一种文明无法解释的精神束缚?
可是既然受到了束缚,我又怎么能意识到呢?
不想了,我快成为托尔斯泰了。
与列夫托尔斯泰相反的,米开朗琪罗的思考更接近真实的生活与艺术。因此他的痛苦大多是真实的。
他只是用一腔对艺术无比崇拜的热血,创造了一些作品,遇到了一些坎坷,经历了一些不公,犯下了一些错误。
他没有贝多芬崇高的理想,高级的渴望,没有列夫托尔斯泰辩证的思维,无止境的自我颠覆。他有的是坚持,是恒心。
这种执着艺术的毅力是异于前二者的。
不可否认的,他愚昧,他隐忍,他生病了不肯请医生。他自大,艺术上他看不起任何人,每项任务都由他亲手完成……
他有常人所有的缺点,但毅力足以弥补这一切。因此在三位名人中,米开朗琪罗是我最喜爱的人物。
我所谈的都是个人极其主观的想法,像雾霭,是玄乎不定的。也许你完全不认可。但我喜欢这么做。我以自己的方式去理解伟大的人。
读完一个传,我仿佛就隐约看到,夕阳下,雾霭中,那个人乘着酒兴,从远方的公路上蹒跚走来。

读《名人传》有感

  
《名人传》分别记叙了贝多芬.米开朗基罗.列夫·托尔斯泰苦难和坎坷的一生。作者罗曼·罗兰多个方面描写这三位伟人不同历史时代背景和不同的民族文化背景,讲述了他们各自遭受到的挫折,为我们展现了一幅波澜壮阔的历史社会图卷。
苦难是人生的老师。通过苦难,走向欢乐。——贝多芬
贝多芬------闻名世界的音乐家。贝多芬:坚忍不拔。贝多芬的不幸从童年就开始了,他的父亲粗暴使他童年就失去了自由,他幼年丧母失去了世上唯一力量的来源。一九八九年,战争爆发占据了贝多芬的心,是他一次次掉入无底的深渊。更可怕的是音乐家最重要的器官损坏了,但贝多芬接受了现实,承受了上天上天给予他的痛苦的命,创作出不朽的名曲。贝多芬一生都在同命运的神作战,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他的一生多灾多难,但他没有向命运屈服,反而发出“扼住命运的咽喉”的呐喊。他冲破艰难,战胜命运,最终音乐之宫有了他的一席之地,成为真正地音乐名人.音乐大家,让人敬佩,让人赞颂,让人崇拜。因此他是英雄。
“幸福的灵魂,时间在其中不再流逝!”——米开朗基罗
米开朗基罗-----举世瞩目的伟大雕塑家。米开朗基罗:生性敏感,对艺术充满执著的热情。“震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故乡。”这就是米开朗基罗,一个不仅威临他的时代,而且震撼了历史伟大的艺术家!他是神圣的,也是痛苦的;他是坚强的,也是悲观的;他是爱国的共和国战士,也是教廷的艺术官员;他是一个人文主义者,也是个基督徒。其灵魂中最深刻的一部分------雯诚.慈爱.友善.慷慨,还有爱家族.亲属.学徒以及重视道德与荣誉的情操,连起痛苦.就像他伟岸.英雄的艺术一样,永远感动着人们。米开朗基罗是孤独的,他心灵的折磨,疯狂的工作,使他一生饱受折磨。
理想的书籍是智慧的钥匙。——列夫·托尔斯泰
列夫·托尔斯泰---伟大的文学家。列夫·托尔斯泰:孤独,内心矛盾,对下层人民充满同情。同贝多芬一样,托尔斯泰的童年也缺少母爱,但他感受到姑姑和婶婶的爱,这又比贝多芬幸运,他是自由的。托尔斯泰称自己的少年时代为荒漠时期,他很孤独!一八五三年,俄国向土耳其宣战。列夫·托尔斯泰在这枪林弹雨中完成《回忆录》的第三部分《青年时代》,这真令人赞叹——多伟大!最后作者给予了这位伟大的文学家很高的评价:对我们来说,他不是一位骄傲的大师,不是高踞艺术和智慧宝座之上傲视一切的天才。正如他在心中喜欢自称的那样,他有一个最美,最温馨的名字,就是“我们的兄弟”。
我真敬佩这三位伟大的名人!

上一篇:返回列表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