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大河网,请分享给你的朋友!

当前位置 : 首页 > 小学作文 > 六年级作文

全国高考历年作文(精选4篇)

来源:整理 时间:2023-02-11 手机浏览

全国高考历年满分作文800字篇1

君子“成人”亦“成己”

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

相信管仲与鲍叔牙的故事大家都耳熟能详。管仲辅佐齐桓公成为一代霸主,孔子曰:“微管仲,吾其披发左衽矣。”然而在管仲的身后,还有一位同样令人敬重的人物。他举荐管仲,终成霸业,因而名留青史。他便是鲍叔牙。

或许很多人无法理解鲍叔牙的千古流芳:齐桓公九合诸侯,一匡天下,其身侧运筹帷幄之人并非鲍叔牙;鲍叔牙甚至将自己的位置让与管仲,甘居其下。这样的“无甚功绩”的鲍叔牙,却能为史书大书特书。这是争强好胜的现代社会和时下持有浮躁心态的人们百思不得其解,甚至质疑的。

但我觉得,鲍叔牙之所以能够“成己”,正在于他能够“成人”。

鲍叔牙的过人之处,首先在于他善于知人。知人之要务,在于放下成见。鲍叔牙与管仲曾经同为商贾、出生入死,每每被管仲占便宜,鲍叔牙总是一笑而过。后两人分侍二主,本应成王败寇,鲍叔牙却力排众议,举荐管仲。鲍叔牙能够剥开偏见、傲慢等缠绕在外界的茧丝,洞察出那位能力卓荦的管仲。

鲍叔牙的过人之处,更在于他能任人。雨果说:“世界上最宽阔的是海洋。比海洋更广阔的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广阔的是人的心灵。”公子小白践祚,鲍叔牙本可身居“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高位,但他审度自身,急流勇退,让贤甘居管仲之下。其胸襟之宽广,处事之谦卑,广为人所称颂。鲍叔牙的退让并非力不从心的自卑,并非沽名钓誉的姿态,并非求取庇荫的谄媚,而是为了大局着想,知己知彼的大智慧。

鲍叔牙的过人之处,在于他能够“成人之美”。鲍叔牙成就了管仲,让管仲尽情施展抱负与才华,而不是“虽有千里马”却“骈死于枥中”;鲍叔牙更是成就了齐桓公,让他成就霸业,国泰民安;鲍叔牙更是拯救了水深火热之中的人民,齐桓公九合诸侯不以兵车,推广教化使黎民免于披发左衽,这是鲍叔牙为黎庶百姓所谋求的永福。

“我们飞的越高,在那些不能飞的人眼里就越渺小。”鲍叔牙的气度并非寻常人能比,在竞争如此激烈的现代社会中更是少能为人所理解。我们时常看到的是人们竞争时的咄咄逼人、急功近利的浮躁,却少能欣赏到像鲍叔牙般“能者居之,我愿退而佐之”的“成人之美”的气度。其实鲍叔牙式的“成人之美”,又何尝不在成就自己呢?

君子成人之美,是千帆阅尽后的从容;君子成人之美,是朝日赤子所怀抱的坦诚;君子成人之美,给予他人夏花之绚烂,留予自己同样值得讴歌的秋叶之静美。

谢谢大家!

全国高考历年满分作文800字篇2

知人善任,心有河山

各位同学:

大家好!

我今天发言的题目是“知人善任,心有河山”。

鲍叔、管仲、齐桓公合力打造春秋五霸之齐国,是历史上一段美谈。齐桓公即位后,鲍叔向他推荐管仲,自己甘居其下。管仲曾用箭射中齐桓公的衣带钩,齐桓公不计前嫌,重用管仲,终成一代霸业。后人称颂齐桓公九合诸侯、一匡天下,为“春秋五霸”之首。孔子说:“桓公九合诸侯,不以兵车,管仲之力也。”司马迁说:“天下不多管仲之贤而多鲍叔能知人也。”我则认为,成就齐国霸主地位的是齐桓公的“知人善任,心有河山”。

黎明同学认为鲍叔善于知人,我认为齐桓公更善于知人。

鲍叔以其眼光和胸襟、管仲以其才能共同成就了齐桓公,也成就了齐国,但他们的治国良策却需要一位明辨是非、咨诹善道、察纳雅言的君王采纳执行,所以成就齐国霸主地位的不仅是鲍叔和管仲,更重要的是齐桓公。战国时期,是一个人才辈出的时代,但并不是每一个人才都能人尽其才。任何时代,国与国之间的战争其实都是人才战争,君王的眼光和识见决定了国家的成败。秦国用商鞅,国富民强,以区区之地至万乘之势;越王用范蠡,反败为胜,逆袭吴国。而楚怀王放逐屈原,终落得身死人手,为天下笑。“五霸”之首,九合诸侯,一匡天下,不以兵车,管仲之力。而任用管仲,则是齐桓公高瞻远瞩、高屋建瓴之眼光的体现。

王华赞管仲有治国之才,我赞齐桓公有用人之才。

管仲赢在有才,齐桓公赢在用才,用才者乃才上之才。春秋时,郑国兵临城下,烛之武临危受命,竟兵不血刃,化敌为友,此所谓上兵伐谋。战国时期,齐王善用邹忌,而燕赵韩魏来朝,此所谓战胜于朝廷。刘邦说:夫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饷而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此三人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齐桓公用一管仲,遂霸天下,乃得人尽其才之妙。

张伟认为鲍叔襟怀宽广,我认为齐桓公有更宽广的胸襟。

鲍叔劝桓公重用管仲,自己甘居其下,是襟怀之美;齐桓公唯才是举,不计前嫌,乃胸怀之大。历史上楚庄王绝缨宴群臣,于是晋楚之战,夜绝缨者,常在前,五合五奋,首却敌,遂败晋军,楚得以强。唐太宗不计前嫌,重用魏征,垂拱而治,遂有开元盛世。人说宰相肚里能撑船,齐桓公作为国君,更是心有河山,无有私怨。

同学们,小到一个企业的发展,大到一个国家的繁荣、一带一路的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打造,固然都需要管仲、鲍叔这样的贤者,但更需要知人善任、心有河山的领导人,如此才能谱写盛世佳音。

我的发言完毕,谢谢大家!

全国高考历年满分作文800字篇3

成大事者不拘小节

“成大事者”即取得大成就的成功者,他们在各自的领域叱咤风云,功成名就,“各领风骚数百年”。古往今来,纵观古今中外此类人的成长过程及其成功之后的种种修为,他们都有一个共性:不拘小节。

人若想成大事,必得将精力集中于他的领域,正所谓心无旁骛。著名学者金岳霖,平日里不修边幅,蓬头垢面,生活一团糟,竟然会连自己的名字都忘记。但金老的学问,上知天文,下晓地理,贯中西,通古今,全世界又有几人能及。一个人的精力是有限的,假若金老今天花几小时在着装上,明天花几小时在打扮上,他还有多少精力致力于对学问的追求。而金老的不修边幅丝毫没有影响大家对他的肯定,我们看重的是他的才,而非他的貌。都说“一美遮百丑”,更何况这美是大美,此等形象不够好之小“丑”在这大美之前,是不足挂齿的。科学研究表明,成大事者占整个人群比例的3%,普通人占了余下的绝大多数。如果非得让极少数的精英拘于社会公平,勒令他们腾出精力去干诸如扫大街之类的小事(我说这话,绝没有不尊重环卫工人的意思),这不仅是对优秀人才的摧残,更是社会人力资源的巨大浪费。

有人根据“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得出“成大事者也拘小节”的结论,太荒谬了!“扫一屋”与“小节”在概念上存在本质区别,“扫一屋”属于细节,细节决定成败,自然影响人们成就大业,但小节不是细节。拘于小节只会浪费时间精力,必然对成大事产生阻碍作用。

不拘小节是一种生活态度,更是成大事者必备的一种精神素质。智者在思考问题时,会适当放弃较小利益,然后选择较大利益,取舍之间,“舍”与“得”拎得很清,因此,无论何时,成功者都能全身而进,亦能全身而退。在热带丛林中存在一条生存法则:被毒蛇咬伤四肢的人,只有5-10分钟的时间救治,倘若在这极短的时间内得不到救命血清,被咬的人就只有一个选择——砍断被咬伤的肢体。壮士断腕,这里面更深的,其实是一种理智,因为,稍存侥幸的人都死在蛇毒之下。不拘于自己的一条腿或胳膊,保住自己的命,以期今后取得更大成就,正所谓“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这就是成大事者的优秀素质。

成大事者,必要有一颗宽广的心,若对生活小事斤斤计较,是断难成大事的。韩信忍气吞声,承受耻辱,从小混混的胯下钻过,只因为他知道大丈夫能伸能屈,不拘小节。也正因为他留得了“青山”,才名传青史,光耀千秋啊。马加爵就不同了,他拘泥于同学对他的冷漠,致他人的生命不顾,致自己的生命不顾,因小失大,终致身败名裂,为社会所唾弃。我在那里想:韩信胯下之辱不比马加爵受的耻辱小吧,人家韩信怎么就没有趁月高夜深时用一把榔头砸死那些敢当众侮辱他的小混混呢?保全了小节,失却了身家之大性命,又何来成大事的机会呀!

“文似看山,不喜平”,很小的时候老师就教我们,写的文章如果存在很多琐屑的事,再丰富的内容也就不美了,好的文章在于抓住最有意义的部分。再说句题外的话——好的文章如此,好的生活又何尝不是如此。

“当断不断,反为其乱”。所以,成大事者,必不拘小节。

全国高考历年满分作文800字篇4

识人之智,观局之慧

亲爱的老师,同学们:

大家好!今天的读书会上,我将与你们分享我最钦佩的春秋人物——鲍叔。

说到管鲍之交,想必大家并不陌生。春秋时期,管仲鲍叔曾各自辅佐公子夺位,后鲍叔一方险胜。公子小白继位后,鲍叔力推管仲,自己甘居其下,终助齐国霸业。在我看来,鲍叔的识人之智,观局之慧,大大促成了齐国之辉煌。

鲍叔,管仲之“伯乐”也。管仲家贫,鲍叔常常给他财力的资助;管仲帮鲍叔办事办砸,鲍叔也未曾责怪,以为“时运不齐”。没有人必他们俩更了解对方心中所想,由此,鲍叔更是比他人都清楚,珍视管仲的才华。然而,当好一个“伯乐”不仅需要慧眼,更需要肚量与气量。齐桓公夺位,军事一把手的位置可以说“一人之下,万人之上”,受万人敬仰,谁不垂涎?——鲍叔也。在当时社会动荡,礼崩乐坏的大变革时代,各国求贤若渴。自己他纵观全局,为了国势的发展,不计个人恩怨,做出最理性的判断,将知己管仲推向高位,自己退居其下,最终成就齐国霸业。识才,重才,用才——如此才可与“伯乐”之称相匹。

《后汉书》有言“选举良才,为政之本”。鲍叔的品性无论放在何时,都是值得标榜的一种精神。魏征原为李建成手下的谋士,曾多次提议除掉李世民,但李世民不记前仇,看中他的才华,重用魏征,取得的成就可圈可点。魏征为人耿直,出言常常冒犯皇帝,但李世民懂得忠言逆语易于行,谦逊求贤乃君主本分。由此可知,一个时代是否繁荣昌盛,长治久安,很大一部分与人才是否被重用有关。

射影到如今社会,重用能干事,会干事的人已成为社会价值取向。习近平主席有言“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关键在人,关键在人才。”若说国家的发展如铺一条长路,那么人才便是这一块块铺路的砖,如鲍叔一般的人便是持砖者,路铺的是否平整宽敞,铺路的进度是否高效,既要看持砖人铺砖的速度,更要看砖块的质量。再者,人们的价值取向具有传染性。若人人都做到站在低处时立足于脚踏实地发展自己,不畏挫折,不被逆境击退;站在高处时发现贤才,珍视贤才,即领悟“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之精神,那千千万万人定能形成一股坚不可摧的社会洪流,引着每个可敬的努力者,奋斗者寻到属于自己的果实。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