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班案例分析:丢失的玩具
大班案例分析:丢失的玩具
一、 案例描述
片段一:有一天,谢老师在整理科学区时发现科学区材料中的木质小圆片一个都不见了。于是谢老师就在班里展开了谈话活动,活动的主题就是寻找丢失的玩具。从几个小朋友回答中谢老师了解了可能是几个调皮的孩子把玩具带回家玩耍了。谢老师和颜悦色地说:“今天谢老师给小朋友一个机会,如果你能够承认错误,今天老师不仅不批评还要表扬你的诚实。”孩子们沉默了一会儿,逸臣小朋友站起来低着头说自己拿了玩具,并将玩具丛书包中拿出来还给了谢老师。谢老师没有批评他,只告诉他这样做是不对的。仔细一看,这么多玩具,逸臣虽然调皮,但我认为他不该是这样的孩子,这让我觉得很惊讶!
片段二:硕硕小朋友总是喜欢带玩具到幼儿园里,闲暇时间就拿出来和小朋友们一起玩。“老师,我的玩具不见了”硕硕讲着。“我知道是谁拿的”“我看见逸臣书包里有一个这样的玩具”“是逸臣拿的”……孩子们七嘴八舌地讲着。“哎呀,玩具都长了腿跑到逸臣的书包里了,你看硕硕都快哭了,我们把玩具还给硕硕。如果你也喜欢这个玩具,可以告诉硕硕一起玩耍,或者回家让妈妈也给你买一个,好吗?”逸臣点了点头,也明白了别人的玩具不能拿。
二、 案例分析
1.以自我为中心的年龄特点体现。
幼儿发展是一个持续、渐进的过程,同时也表现出一定能的阶段性特征。幼儿园的孩子由于生活经验缺乏、环境条件的制约,这个年龄段的孩子会以自我为中心,而区别于自私自利。就是孩子们的心理发展水平决定了他们会从自己的角度看问题、想问题。就如逸臣小朋友一样,只要看到自己喜欢的东西,不管是不是自己的,便占为己有,全然不在意他人的感受。
2.“自己的”“别人的”概念未形成。
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好玩、好奇心强,见到新奇的、喜欢的东西总是爱不释手。加上孩子们的思维总被想象所左右,不能够清楚地区分“自己的”和“别人的”这两种概念,偶尔抱着尝试的态度拿了一次别人的东西,没被大家发现,所以孩子就会暗自窃喜。意外的惊喜对孩子无疑是一种诱惑,所以他会再次尝试。从幼儿心理学的角度分析,这种行为也就不足为奇了。
3.家庭因素
逸臣的父母忙于工作,平时很少过问孩子的情况,对孩子缺少关心与心灵的沟通。爷爷奶奶平时对逸臣的生活上有一定限制,偶尔才会给孩子买一件玩具,这样孩子的欲望得不到满足,就只能“借用”别人的东西来满足一下子。
三、 教育策略
1. 以积极的方式对幼儿提出要求。
所谓积极方式,即希望幼儿做一件事而不是另一件事,照这样的方式而不是按照那样的方式去做。当幼儿的不良行为出现时,教师告诉其正确的做法,以及不良行为的后果,用积极的方式提出建议,既可以终止幼儿不恰当行为,又可以为他们该如何做指明了方向。在片段二中老师用诙谐的语气解决此事,再用正确的语言进行引导,既尊重了幼儿又给幼儿以积极的引导。
2. 生活上加以关心教育。
3-岁幼儿的心理特点使他们常常分不清对错,无法区分“自己的”和“别人的”概念,我们可以把正确教育渗透到生活教育中,在生活中对幼儿进行是非对错的区分,并长期一贯地坚持。针对逸臣小朋友的情况,我在每天放学前都会走到他旁边。“逸臣,老师布置的小任务你记下了吗?我看一下。”顺便看一下他的书包,在坚持不懈的监督下,逸臣很少拿别人的东西了。
3. 家园共育。
提醒家长多花一点时间来关注孩子,要及时教育孩子别人的东西不属于自己,哪怕是捡来的东西也不能占为己有。在教育中更要以正面教育为主,孩子拿别人东西不是恶意的,家长发现这种情况时,不要过于严厉,把这种行为和“偷”紧密联系在一起是不可取的,要给孩子输入正确的观念,讲孩子易懂的道理,不要一味打骂。
.- 上一篇:中班语言《三只羊过桥》教学反思
- 下一篇:小班活动反思:娃娃打电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