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语文上9山海关教案
教学2.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重点2.学习由远及近、由整体到部分,从不同的观察点观察事物的方法,学会在观察中展开想象。课时两课时山 海 关段导读:第1自然段开门见山,发出感叹,点明了学会本课的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3.把看图、学文、想象结合起来,能理解山海关的雄伟气势,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生字、新词卡片;山海关相关资料。一 导入新课2.学生结合山海关的资料,谈看了山海关的图片后的感受。板书课文题目:山海关。1.请大家自由读课文,熟悉一下课文内容,画出本课的生字、新词。(教师出示生字卡片,要求学生注意“铮铮”的读音、“蜿蜒”的写法)铮铮:拟声词,形容金属撞击所发出的响亮声音。伦比:同等;匹敌。扰攘:满怀正气,情绪激昂。3.指导学生规范书写生字。指名板演生字,其余同练。1.读了课文之后,你对山海关有了怎样的印象?(学生谈读课文后的初步印象)学生乙:山海关真是名不虚传的天下第一关哪!学生丁:山海关附近有孟姜女庙,是不是孟姜女哭长城就发生在这里?教师提示:第一部分(第1、2自然段):开门见山点明山海关的名气,总起全文。第三部分(第~9自然段):写作者站在雄关之上的所想所感。3.指导学生理清课文脉络:①城楼;②山海关所处的地理位置;③在历史上起到的作用;④现在的作用。学生交流。1.指名读课文第1、2自然段。 ——山海关,这号称“天下第一关”的山海关!山海关给作者的第一感觉是什么?3.学生再读课文。 1.教师帮助学生认识并会写部分难写的生字词,尤其是“蜿蜒”二字。3.教师指导学生朗读课文,体会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3.学习作者运用联想借事喻理的方法。重点语句的幻灯片。一 复习导入,听写词语巍然 耸立 蜿蜒 烽火 无垠 碧波万顷 盔甲 捍卫3.今天,我们继续跟随著名作家峻青,去认识这被誉为“天下第一关”的山海关。二 学习课文,体会情感教师领读第3自然段。你怎样理解这几句话?教师:看来,作者见到山海关的第一眼就被它那威武的气势折服了。学生:介绍山海关的城楼特点和地理位置。出示句子:
先说那城楼吧:它是那么雄伟,那么坚固。那山海关处于怎样的地理位置呢?这段话点出了山海关的关键位置——咽喉之地。(1)学生默读第、7自然段。(2)哪些是作者联想的部分?作者在这里恰当地运用了联想手法,由山海关想到了古战场,想到了我们古老的中华民族的伟大历史、英雄祖先的英勇顽强,使读者体会到了强大的爱国情感。这就是借事喻理。首先要抓住事物的本质特征,然后围绕这个共同点展开联想。(4)学生读课文第8、9自然段。出示:
这高耸云天的坚固城墙上的一块块砖石,哪一处没洒落过我们英雄祖先的殷红热血?这雄关外面的乱石纵横、野草丛生的一片片土地,哪一处没埋葬过入侵者的累累白骨?这两句话有什么作用?3.学习第四部分。 三 整体感知,解惑答疑教师在讲解运用联想进行借事喻理的写作手法时,学生理解起来可能有困难,教师要循序渐进理解透彻。2.根据意思写词语。(3)感情激动得不能控制。(情不自禁)(4)连续不断而且起伏不平。(连绵起伏)这高耸云天的坚固城墙上的一块块砖石,哪一处没洒落过我们英雄祖先的殷红热血?4.试着写一篇关于山海关的导游词,向游人介绍山海关。峻青 中国作家。原名孙俊卿,山东海阳人。抗战爆发后参加革命。194年至1948年任胶东区党委机关报《大众报》记者和新华社前线记者。1948年随军南下。1949年任中南广播电台编委兼宣传科长。192年调中南文联从事专业创作。19年到上海华东文联工作。19年任上海作协书记处书记。山海关 亦称“榆关”,又称“渝关”。明长城的东北起点,境内长城2千米,位于河北省秦皇岛市以东10多千米处。因其北依角山,南临渤海,故得名。据史料记载,山海关自公元1381年建关设卫,至今已有00多年的历史,自古即为我国的军事重镇。“天下第一关”匾额,长米多,高1.米,为明代著名书法家萧显所书,字为楷书,笔力苍劲浑厚,与城楼风格浑然一体,堪称古今巨作。相传,其中的“一”字,不是一起写上去的,而是书者将蘸满墨汁的笔抛向空中点上去的。
文 .- 上一篇:六年级语文上12秋天的怀念教案
- 下一篇:六年级语文下册课本古诗词集锦(人教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