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班表演游戏中教师支持性指导策略的研究
大班表演游戏中教师支持性指导策略的研究
【摘要】本研究以故事表演为视点,立足于当前我园教师在开展大班表演游戏活动中存在的诸多问题出发,以策略研究为主线,对大班表演游戏中教师支持性指导策略进行探讨。本文中所及的表演游戏是幼儿以故事为线索创设故事中的场景、扮演其中的角色,运用一定的表演方法创造性地再现故事内容,以促进幼儿语言等能力发展的一种游戏活动。
本文通过丰富主题、拓展游戏形式、支持游戏行为、解决游戏问题、提供表演平台对幼儿进行支持性指导,促进大班表演游戏有效的实施与开展,提高大班幼儿表演游戏的实效,更好的促进幼儿的身心发展。在研究结果与讨论部分,笔者对大班表演游戏在不同阶段的活动实施基本条件、幼儿不同状况下指导策略的运用、不同形式的表演游戏等均作了较为详尽的分析,进一步探讨大班表演游戏中教师不同支持性指导策略的时机运用,以期为幼儿园开展表演游戏提供新的视角和实践参考。
【关键词】表演游戏 支持性指导 策略
一、课题的提出
(一)现状分析
研究源于对问题的分析。二期课改推进的至今,教师在教育理念上也在不断的学习和跟进,游戏是学前儿童的主导活动的观念也让教师在活动中更加注重活动的游戏性。因此针对表演游戏的实际出发,正视游戏实施中的不足:
1.故事内容单一。
2.忽视过程中对幼儿能力的培养。
3.表演缺乏游戏性。
4.教师对表演游戏放任自流或者干涉过多。
.缺乏给幼儿展示的舞台。
.幼儿对故事表演缺少经验。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对故事表演形式不了解。幼儿了解的故事表演仅限在头饰、手偶类的表演,而对于皮影戏等形式的表演内容不了解,也不会玩。
(2)思维受限制。幼儿不会运用替代物来解决遇到的问题,通常会运用高结构的实物进行表演,而不会对缺少的道具进行替代物的寻找,幼儿的创新思想有待培养。
(3)缺少艺术性。幼儿的语言表达、肢体表现能力缺乏美感,能进行复述但是不能够演绎故事。
(二)研究意义
1.表演游戏教师支持性指导的策略研究是提高教师专业化水平的需要。注重游戏对幼儿发展的价值,是当今教育改革所提倡的理念。游戏中教师对故事预设与生成的选择,实际上是教师对游戏准备的思考,游戏中教师指导策略的研究,实际上是对游戏本质的研究与探索,是对“以幼儿发展为本”理念的实践,更是对教师专业的提升。
2.表演游戏教师支持性指导的策略研究是提高表演游戏对幼儿发展价值的需要。大班幼儿需要教师的指导来提高幼儿对游戏的兴趣、发展幼儿的综合能力,真正实现表演游戏的教育功能。表演游戏的优化能促进幼儿多方面充分发展,让他们在游戏中不断丰富游戏主题,增加游戏情节、道具,促进角色交往,发展幼儿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上海市学前教育课程指南》明确指出:“游戏是一种基于个体内在需要的自发自主性活动,在幼儿园课程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我园的游戏课程旨在 “教育中体现游戏,游戏中进行教育”,重视幼儿在游戏中的能力发展,让幼儿快乐学习,快乐游戏。
3.表演游戏的指导策略研究是对幼儿园资源库丰富。在实践中积累一些优质、有价值、有代表性的表演游戏的教师指导策略,可以进一步丰富、充实我园游戏资料库。
二、概念界定
表演游戏:是幼儿以故事为线索创设故事中的场景、扮演其中的角色,运用一定的表演方法创造性地再现故事内容,以促进幼儿语言等能力发展的一种游戏活动。
支持性指导:有别于集体活动中教师的主导式指导,是教师从活动的台前到后台,从一个引领者变成一个尊重幼儿意愿的支持者和推动者。
三、文献研究
(一)国外
1.国外表演游戏概念
在西方与表演游戏相关的词包括: Si-draati Play、Draati Play、Theati-fantasy Play,其中Theati-fantasy Play更接近于我们现在所说的表演游戏,即在游戏中教师鼓励幼儿运用身体或声音来阐释或者扮演故事的部分或全部,将作者的言辞变为幼儿自己的运用和语言。
2.国外表演游戏现状
20世纪0年代开始,国外一些心理学家和教育家开始对幼儿园的表演游戏进行研究。研究证明,表演游戏可以促进幼儿的认识、社会性、情感、心理疏导等方面都有发展作用,但对于指导的方法的研究较少。
(二)国内
1.国内表演游戏概念
我国学者认为“表演游戏是按照童话、故事中的角色、情节和语言,进行创造性表演的游戏。” “表演游戏是幼儿根据故事童话进行表演的游戏”。可见表演游戏现对于游戏而言是有一定的结构性的,结构性来自于故事本身也来自于教师的指导。其中的故事可以来自于原有的经典内容也可以来自于幼儿的生活,自发、创造性的表现。结合对国内外学者对表演游戏的定义,确定本次研究的表演游戏是幼儿以故事为线索创设故事中的场景、扮演其中的角色,运用一定的表演方法创造性地再现故事内容,以促进幼儿语言等能力发展的一种游戏活动。
2.国内表演游戏现状
表演游戏起源于我国清代蒙养院章程,包括体操游戏、感官游戏、节奏游戏和表演游戏。在教师指导上,林茅认为表演游戏指导是一种间接指导,通过教师示范表演、讲解等方式让幼儿选择和熟悉故事、编制练习性游戏使幼儿掌握表演技能、参与游戏进行指导、以观众身份指导这些方式来实现。卞惠、曹慧丽提出教师指导时按以下五个步骤,选择、改编教材;熟悉、理解故事内容;深化表演;选择角色、制作道具;布置场地、分组表演。
(三)国内外对于表演游戏指导的研究
国内学者通常把教师指导的身份概括为游戏者和指导者:教师以幼儿同伴游戏者的身份参与游戏和教师以指导者的身份观察幼儿游戏必要时介入游戏指导幼儿游戏。教师指导游戏的方式也包括内指导和外指导,即教师参与游戏活动,和幼儿一起商讨游戏内容、道具、场景布置等,使得游戏顺利开展,也包括教师通过观察发现幼儿问题,并运用垂直式的介入方法以观察者的身份询问、提问、建议等方式来指导幼儿使得游戏顺利开展。
国外学者不把表演游戏作为专门的游戏类型进行研究,对表演游戏指导的研究非常少。安德鲁·约翰逊(Andre P.hnsn,1998)认为教师的指导是一个由多到少的过程,即最初要通过示范和展示基本的故事情节为幼儿提供框架,要尽量少干预。詹姆斯·约翰逊(aes E· hnsn)认为教师应关注幼儿游戏的过程,及时给予正式或非正式的反馈。
从目前的研究看,国内的研究主要是对表演游戏的功能、特点、价值、教师的组织与指导等方面。国外的研究主要是针对表演游戏的功能进行研究。从研究看理论的支持比较多,而对一线教师运用不同的支持性策略让幼儿的表演游戏开展的更加顺利,还有一定的发展空间。因此通过本次研究主要解决教师在开展表演游戏中支持性策略的运用,也希望通过这样的研究使得我园教师在表演游戏的开展中更得心应手,解决目前我园在表演游戏中存在的一些不足。
四、研究目标
通过研究梳理表演游戏中教师支持性指导策略,为教师在表演游戏的指导提供可行性参考,培养大班幼儿表演游戏语言、交往等能力的发展。
五、研究成果
在表演游戏中,要增强幼儿学习的自主性,教师则需要因地制宜,恰到好处地给予支持与引导。因此在表演游戏中我们概括了以下几种教师支持性指导的策略:
(一)游戏开展前:丰富主题、拓展游戏形式
1.丰富主题
(1)于二期课改教参中的内容
二期课改教参是教师教学活动的指南,在活动开展前我们首先要解读教材、了解教参中每一个素材点适合的教学形式。例如主题我是中国人中的《老鼠娶新娘》、《月亮船》;动物大世界中的《小熊请客》;我们的城市中的《动物网吧》,这些故事内容是非常有价值的,并且适合进行故事表演,从我们组织孩子游戏中也可以看到,是孩子喜欢表演的。从不同的故事表演中,孩子获得的经验也是不同的。
(2)于最近热点兴趣
兴趣是幼儿最大的动力,因此我们从孩子的兴趣点考虑,挖掘兴趣中有价值的内容,鼓励幼儿进行故事表演。我们关注孩子平时交流的话题、电视剧、热点话题。
(3)于经典故事
文化需要传承,在教育这一代孩子时经典故事是不能丢的一部分。许多经典的好故事,百看不厌、百听不厌,例如:《龟兔赛跑》、《狐狸与乌龟》、《两只笨熊》《小马过河》这些故事富有深刻的寓意,不仅带给孩子是正向积极的思想,而且也是孩子非常喜欢听的故事,这些故事把它放入故事表演中也是幼儿愿意尝试的表演内容。
2.拓展表演形式
说起表演游戏,我们通常想到的就是头饰表演、情景表演,而这些表演形式对于能说会道的孩子来说是适合的表演形式,但对于不会说会演的幼儿来说,这样的形式有一定的局限性,不能够满足幼儿的差异发展。因此我们各种方式来丰富我们的表演游戏形式。
通过发放调查表、互动讨论、分享交流等形式收集大家所了解或可操作的表演形式,拓展我们原有以头饰、道具为主的故事表演形式。具体内容那个见表格。
(二)游戏开展中:支持游戏行为、解决游戏问题
1.支持游戏行为
(1)心理支持
要顺利的开展表演游戏,首先要对-岁幼儿的年龄特征有全面的了解。《上海市学前教育课程指南》指出:“-岁是儿童语言表达能力明显提高的时期,他们不但能系统地叙述生活中的见闻,而且能生动有表情地描述事物。这个年龄段的儿童开始有了合作意识,他们会选择自己喜欢的玩伴,也能与三、五个小朋友一起开展合作性游戏。比如说,几个小朋友能一起分配角色、道具,能以语言、动作等进行表现,并有一定的合作水平。”可见大班幼儿已经具备了表演游戏的能力,但是在活动中还需要教师的观察与指导来支持幼儿的行为,使得不同能力的幼儿在表演游戏中都得到发展。
针对不同个体差异的幼儿需要不同的心理支持策略。例如眼神鼓励法,当自信心较弱的幼儿在故事表演中有了进步时,这时语言的鼓励会让表演游戏不能正常开展,而老师的一个赞同眼神就会带给幼儿极大的自信,让幼儿在接下来的表演中充满自信。语言提示法,当能力较弱的幼儿不能很好的复述故事内容,甚至对台词记不住时教师就会运用语言提示的方法来提醒幼儿动作、表情、形体和台词,帮助他能够进入角色中去体验成功、增强自信。
(2)物质支持
物质支持能让幼儿更好的在特定的环境氛围下进行表演,有置身其中的感觉,因此在物质上我们进行了以下几点的思考:
*表演氛围(场景)的设置
*道具制作
最后还有教师提供的材料。例如头饰类的成品毛绒玩具、辅助类的背景道具、以及手偶、指偶等,能制作的可以让幼儿自己制作,不能制作的教师可以前期提供,根据剧情的发展幼儿可以自主增加。
2.解决游戏问题
(1)同伴式介入
教师是幼儿活动的合作者,在活动中教师通过现场观察发现幼儿活动中出现的状况,考虑适当的时机进行介入,既保证幼儿活动的顺利开展也让幼儿感受到教师不是来指导我们的活动的,而是我们的玩伴,游戏的参与者。
(2)垂直式介入
教师是幼儿活动的指导者,在活动中当幼儿的活动出现一些问题时,教师必须要及时的介入进行指导时,教师应以指导者的身份进行垂直式的介入。
(3)分享式交流
为什么要进行表演游戏分享交流呢?分享交流的目的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引发兴趣、解决困难、交流经验、共享情感。
(三)游戏开展后:提供表演平台、开展特色活动
信心来自于他人对自己行为的肯定和自我肯定,幼儿更是如此。因此我们从以下两方面为幼儿提供平台,让幼儿对故事表演游戏活动产生浓厚的兴趣和持久的探索欲望。
1.邀请中小班幼儿观看表演
2.家长开放活动中汇报表演
3.专题活动
六、研究成效
(一)幼儿发展
纵上所述,在经过教学实践与研究后,我们惊喜的发现孩子们的进步。通过表演游戏的开展,幼儿的社会交往、语言表达、艺术表现、动手操作、创造探索和动手操作能力都得到了很大的发展。
(二)教师成长
通过研究使教师在理念上和行动上有了很大的改变,对表演游戏课程有了全新的认识,故事表演应该沿用熟悉故事——玩故事——创编故事——演绎故事的环节步骤。表演游戏是一个产生、高潮直至消亡的过程,教师需要不断的提升自己的观察和指导水平,通过捕捉幼儿的兴趣点,帮助幼儿在游戏中不断发展。教师在组织幼儿进行表演游戏时不再是主导者,把活动的舞台交还给了孩子们,在倾听、观察中悄无声息的帮助孩子开展游戏,让孩子感受到表演游戏是他们真正自己玩出来的游戏。
(三)园本课程的丰富
表演游戏内容的开展丰富了我园游戏的样式,丰富了园本游戏资源库,例如游戏材料打包丰富了实物资源库,文本资料汇总(故事内容、照片、教养案例等)丰富了网上资源库。
七、研究后续
通过一年的表演游戏教师支持性策略的研究,让教师在思想、理念以及行动上对指导表演游戏有了很大的转变,后期我们将继续关注表演游戏教师支持性策略的运用以及效果变化,并且将对表演游戏中教师的观察以及表演游戏后的分享进行继续的研究,通过对表演游戏一系列内容的研究,旨在让我们的游戏更贴近幼儿的需要,让幼儿在游戏中得到各方面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