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教论文《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精神引领下的区域活动指导
关键词:《指南》;区域活动;指导区域活动是幼儿园教育活动的基本组织形式之一,有时也称区角活动、活动区活动、兴趣区活动等,主要是指教师根据幼儿需要和教育教学目标,通过在活动室、走廊等地设置相对固定的区域,有目的、有计划地投放各种材料,让幼儿在一种自由宽松的氛围下按照自己的意愿和能力,自主选择活动主题和活动同伴,主动进行操作、探索和交往的一种活动形式。《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以下简称指南)强调了活动区活动是幼儿通过游戏进行的自发学习,是最关注幼儿学习与发展整体性的活动,是最尊重幼儿学习发展个性差异的活动,是最符合幼儿学习特点和学习方式的活动[1]。但是,目前区域活动在幼儿园的开展情况还存在着不尽如人意的地方,区域活动并未得到真正的重视,只被认为是幼儿园“上课”的补充。许多教师在观念上依然存在着重视“上课”,轻视区域活动的现象,认为一天不“上课”是没有完成任务,而区域活动则可有可无,“重课轻游戏”的小学化现象比较严重[2]。另外,很多教师都对活动区活动的开展产生《指南》是指引幼儿学习与发展的导向性文件,引导教师和家长用正确的方法支持幼儿的学习与发展,科学地帮助幼儿达到教育的期望。《指南》就幼儿发展的五大领域提出了32条目标,并列举了各年龄阶段目标达成的典型表现和教育建议供教师参考。目标告诉我们幼儿阶段应该学什么,教育建议告诉我们促进幼儿发展的方式是什么,而这些也为教师在区域活动中如何关注幼儿、如何指导幼儿提供了依据。遵循《指南》精神的引领,教师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区域活动的指导:《指南》在说明部分就指出了幼儿的学习方式和学习特点,“幼儿的学习是在游戏和日常生活中进行的。”因此,教师作为幼儿园课程的组织者和实施者,要转变课程意识,提高区域活动在整个幼儿园置中的比例,将区域活动作为幼儿一日活动的 “主调”。其次,区域活动的开展应该常规化,每天都安排固定的时间进行区域活动,而不是在上级检查的时候才进行区域活动,而其他的时间都在“上课”。区域活动是幼儿一日活动中重要的一部分,区域活动应该和其他活动相互融通、有效互动,只要这样,才能使区域活动蕴藏的教育价值充分地发挥出来。 《指南》在说明部分明确地指出了幼儿的发展规律:“儿童的发展是一个整体,要注重领域之间、目标之间的相互渗透和整合,促进幼儿身心全面和谐发展,而不是片面追求某一方面或几方面的发展。”因此,在进行活动区规划时,应把握以下几个方面:(二)活动区的规划要有明晰性与次序性活动区的界限要力求明晰,教师可利用各种矮柜、书架、地毯、风琴等设备作为各区间的隔离带,使每一位幼儿进入“区域”后就能清楚地了解,我的需求应该到哪个区域满足。同时也可以使幼儿明白“在某个区域我可以做什么”及“我不可以做什么”;来往各活动区的交通路线力求畅通,避免任何绕走、行走时发生冲撞、推挤;各区域所需的教材、玩具应随手可得,避免让幼儿横过教室取拿物品,增加不必要的交通量及喧闹声。 三、尊重幼儿活动的自主性四、合理参与幼儿的活动教师参与幼儿的活动应以不干扰活动的顺利进行为原则。当幼儿正在区域“认真”活动、或者幼儿不欢迎教师介入活动时,教师不能强行介入,而应该在一旁静静地观察,等待参与的时机。当区域活动出现瓶颈时,教师要以参与者的身份适时介入。在区域活动中,经常会看到幼儿一开始玩得很投入,但到中途就会出现瓶颈的现象,这时教师就应该及时以参与者的身份介入。如在建构游戏中,幼儿已经将“马路”铺好,并在上面玩起了小汽车,玩着玩着,幼儿就拿汽车打斗起来,建构游戏进入了混乱状态。这时老师适时地介入说:“小朋友,我是园林公司的经理,能不能租用你们的汽车搬运花木呀。”幼儿欣然同意,又开始在“马路上”搬运花木,最后还把花木栽到了马路边。可见,老师的积极参与不但扭转了混乱的游戏状态,而且拓展了活动的内容。但是,教师的参与不能把自己的想法和预设的活动意图强加给幼儿,只能提出自己的建议或想法供幼儿参考。在知识性较强的区域活动中,教师要做一个敏感的支持者。与游戏性较强的建构游戏和角色游戏不,当幼儿进入语言区和数学区等认知性区域活动时,教师的任务就放在如何引导幼儿在原有水平上向最近发展区发展。如当幼儿完成学具的操作时,老师不需要马上称赞幼儿,而可以充满好奇地询问幼儿,这套学具怎么玩,让幼儿自信地讲解学具的具体玩法。通过幼儿对学具的讲解,教师就可以把握和评价幼儿目前的发展水平,有针对性地给幼儿提供下一步活动的学具或者在目前的水平上给幼儿提出更高的要求,让幼儿达到各自的最近发展区。幼儿间的冲突是开展区域活动时常见的情况,有时也是导致活动不能顺利开展的最主要的原因之一,幼儿间的冲突纠纷多发生在物的分配或者活动机会的选择时。正确认识和对待幼儿的冲突也是教师进行区域活动指导的策略之一。教师应当看到,幼儿间发生冲突并不是一件坏事,冲突本身及其解决是幼之间沟通的重要途径,也是幼儿社会性发展、认知发展的重要途径。 《指南》在幼儿的社会性领域发展方面指出:“当幼儿与同伴发生矛盾或者冲突时,指导他尝试用协商、交换、轮流玩、合作等方式解决冲突。”“结合具体的情境,引导幼儿换位思考,学习理解别人。”幼儿园里发生过这样一件事情区域活动时,班上的幼儿正在进行活动,小琳突然跑到教师的身边告状:“小恒不让我玩水枪!”因为,班上只有两个水枪,幼儿常常为 “该谁玩 ”而争来争去。 教师的话语在幼儿的心目中具有一定的权威,当两个幼儿发生争执时,只要教师说一声:“大家一起玩吧。”小琳就可以玩到水枪,她是想利用教师的权威来打破同伴之间的平衡,因此,教师不能轻而易举地说这句话,因为这样下去告状的幼儿将会越来越多。但是,教师也不能置之不理,因为发生争执之后活动就此终止了,教师还要想办法解决争执,引导幼儿继续活动。遵循《指南》的精神,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引导:(二)教师可以抓住冲突的契机,培养幼儿的同情心和相互谦让的好习惯,比如同情心,如果小恒坚决不让小琳玩水枪,教师可以引导小恒说:“小恒,小琳已经等了很久了,她很着急,你知道等那么久的滋味是很不好受的啊!”以这样的方式或许可以唤起小恒的同情心。但这时,教师必须明白,小恒是没有犯错的,教师在引导的时候需要注意语气和用词,不要责怪小恒,以免造成对小恒的伤害。幼儿在进行区域活动时经常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当区域活动结束时,幼儿不愿意结束他们正在做的活动而转入下一个活动,而是留在区域里一拖再拖,最后在教师的强行要求下,幼儿不得不把活动区的材料、工具扔的乱七八糟被迫离开,留下一片狼藉给配班的教师收拾。《指南》指出在健康领域生活习惯与生活能力方面培养方面的目标之一是“具有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因此,在区域活动结束时教师要给幼儿留有活动转换的时间,可以在活动结束前几分钟进行口头提示,也可以出示一下图片、响铃或者弹一首钢琴曲等,让幼儿收拾存放自己的玩具、图书和操作材料等,不但是幼儿责任感培养的良好契机,而且能提高幼儿的生活自理能力。[1]李季湄 冯晓霞;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解读[].人民教育出版社[3]常璐;教师对幼儿游戏介入时机的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硕士论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