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论文:浅谈科学活动中幼儿创新能力的培养
科研论文:浅谈科学活动中幼儿创新能力的培养
一个国家有创新才有进步,创造性智力教育的研究是个既古老又有新意的课题,随着教改的深入,发展幼儿创造力的教育日益引起人们的重视。爱因斯坦说过:“想象比知识更重要,知识是有限的,想象概括了世界的一切。”大量事实和科学研究证明二至六岁是创新能力发展的关键时期,在这个时期若不很好的培养,以后就很难重新点燃起创造力的火花了,所以,学前期是培养儿童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一个至关重要的阶段。
幼儿园开展科学教育活动,从小培养幼儿的科学意识,进行科学启蒙,注重培养创新能力这是时代的要求,是教育改革的必然趋势。科学教育活动为幼儿提供了自由选择大胆想象的空间,有利于孩子创新能力的培养,那么如何利用科学教育活动发展幼儿的创新能力呢?笔者认为可以通过以下几个途径。
一、创设环境,营造创新氛围
教师应给幼儿创设宽松的物质和心理环境,让幼儿乐于创造,敢于创造,勇于创造。心理环境影响着幼儿创新能力的发展,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心理的安全和自由是促进创造性的两个主要条件。”教师必须为幼儿创设心理安全和自由的心理环境。
首先要尊重幼儿,与幼儿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因为幼儿心理尚未成熟,缺乏自由意识、行为也是他控的,情感稚嫩脆弱,需要得到成人的关爱和保护,教师要做保护激发幼儿创造力的支持者,尊重他们的想法和做法,充分发挥他们的创造潜能,保护幼儿创造性的表现。
其次,对幼儿要宽容、理解,幼儿的创造性能力和探究行为往往受年龄和知识经验的限制,有创造性的幼儿往往会被看成有多动症,顽皮的孩子。比如班级中童童小朋友总爱玩水,有一次把洗手间地面弄得满地是水,当时我很生气,后来知道他想让水往高处流才去玩水时,我不但没有责备他,而是带领幼儿一起来进行玩水小实验。教师始终要以宽容之心对待幼儿的各种创造行为,尤其是在幼儿尝试失败时教师要及时鼓励他们,让他们有继续探索的信心。另外,教师应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多一点创造思维和创新意识,多鼓励幼儿去尝试、去探索、去操作,允许幼儿异想天开。
二、提供材料,创造创新条件
首先,材料物化着广泛的科学教育目标和内容,教师要尽可能地使幼儿通过操作相应的材料进行学习,所以,幼儿园要给幼儿提供科学教育活动的材料,才有利于发展幼儿想象力和创造力。如:科学活动《沙的游戏》,教师要给幼儿提供丰富的玩沙工具(如:小铲、小勺、筛网、沙漏、积木、各种容器以及水、抹布等游戏材料)。因沙的可塑性强,能给幼儿提供广阔的想象空间和可创造因素,所以对培养幼儿的创新意识有着积极的作用。教师在指导的过程中要鼓励幼儿积极动手、动脑、大胆尝试,探索出不同的玩沙方法,让孩子在宽松的环境中尽情地玩,同时感知沙的特征,探讨出沙子在生活中的应用。幼儿通过动手操作这些游戏材料,有利于创造性思维品质的发展。
三、激发兴趣,夯实创新基础
兴趣是孩子乐于学习,积极创新的动力,是创造力发展的必要条件,在教育活动中教师必须唤起孩子的兴趣才能产生强烈的好奇心,只有当孩子感兴趣时,孩子做什么事情才有主动性。科学教育的形式以幼儿的操作活动为主,在操作前,应激发幼儿操作的兴趣,再因势利导,有计划有目的地引导幼儿独立操作,并指导幼儿在实践中由易到难,由浅入深地探索,掌握这种材料的基本操作方法,为进一步培养孩子的创新能力打下坚实的基础。朱家雄教授说得好:“你若教给孩子染纸的一种最简易方法,孩子可以染出几十种乃至上百种染纸方法,你若不教给幼儿一种染纸方法,孩子可能永远探索不出一种染纸的方法。”如:探索“什么能溶在水里”这一问题,给孩子准备好操作材料后,教师要先教给孩子探索泥土是否能溶在水里的方法,然后给孩子准备玻璃容器和托盘(内装积木块、橡皮泥、水彩颜料、糖、泥土等等),最后让孩子单独去操作,这样孩子就会探索出物体的溶解和沉淀。让孩子在实践中观察学会一种最基本的实验方法,满足幼儿的好奇心,也为孩子进一步创新奠定基础,使他们的创造潜能得到充分的发挥。
实践证明,儿童学习规律是从未知到已知,从浅显到深奥,由感知到理解,由模仿到创造的过程,学科学也是这样,有了一定的探索兴趣,才有探索欲望,才能迸发创造的“火花”!
四、鼓励表扬,培养创新精神
学前儿童因受年龄特点的限制,幼儿的意志力远不如成人,独立性和持久性差,不能正确对待困难和挫折。因此,要注意避免孩子对老师的过分依赖,当孩子在操作过程中不能坚持下来,教师要及时给予鼓励和帮助,增强幼儿克服困难的信心,只要发现孩子有点滴的创新,教师都应给予充分的肯定和表扬,使幼儿体验到创造的乐趣,从而激发孩子更强烈的愿望。如在进行“有趣的摩擦力”探索活动时,刚开始玩“射门”游戏,孩子很感兴趣,而探索摩擦力时让幼儿反复开汽车,一辆在毛巾上开,另一辆在手帕上开,幼儿开着开着就失去兴趣了,这时,笔者及时给予表扬和鼓励,帮助幼儿树立克服困难的信心,使幼儿始终保持创造的热情,经过不懈的努力,孩子终于探索出摩擦力的存在。然后给孩子增加难度,让幼儿用摩擦力现象解释运动鞋、轮胎、溜冰鞋。孩子玩得兴趣盎然,又探索出扫地、擦桌子等运动中摩擦力的存在。多种教育形式、手段的交互应用促进了幼儿坚持性的发展,促进了活动的深入,培养了幼儿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
五、启发引导,发展创新能力
教师的引导是科学活动的关键,教师要做幼儿学习的引路人。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注意设计一些富有启发性、开放性的问题,让幼儿去思考、去想象,促进幼儿发散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的发展,教幼儿学会思考作决定。比如对幼儿进行保护环境的教育时,让幼儿说说:“我们应怎样来保护地球?”这一开放性问题能启迪幼儿的思维,能结合实际经验进行思考,有的孩子会说我让爸爸不抽烟;有的说我不随地扔垃圾;有的说我要和爸爸妈妈多种树;有的说到街上去宣传,让大家都来做环境小卫士……开放式的提问充分唤起了幼儿的以往经验,能使幼儿按自己的理解去解答问题。在这一活动中,不但环保意识扎根于幼儿心中,还训练了幼儿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也是开发创造力的重要因素,培养孩子思考作判断的能力。
另外,教师还应用启发性教育经常引导幼儿比较不同事物之间的差异和共同性,促进幼儿从不同角度用多种方法去思考问题,发展思维的变通性,比如,当孩子在游戏中发现调换跷跷板前后座位可以使跷跷板平衡后,教师可以让幼儿观察秤,让他们了解秤砣距离的远近与物品重量的关系,根据这个道理利用小棒、蛋糕盒等物品自制小秤。又如,当幼儿知道鞋底有花纹是为了增加摩擦力防止滑倒时,马上引导他们说说汽车、自行车、摩托车轮胎上也应该有什么,轮胎上的花纹有什么用?小朋友很容易理解轮胎上的花纹也是为了防止路滑,教师的举一反三,让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当孩子对周围事物、现象产生兴趣时,教师应教给他们观察的方法,让他们去操作,因为观察过程其实是自我探索发现的过程,操作更是幼儿开展活动的重要手段。创造学告诉我们:创造力是可以通过教育和训练提高的,训练的主线表现为操作,操作也是幼儿思维的一种外在表现形式,循序渐进地引导幼儿操作,是培养幼儿创造思维的科学方法,比如组织幼儿认识“水的浮力”时,幼儿通过自己操作,了解了哪些物体会沉在水底,哪些物体会浮在水面上,当又问他们怎样使沉在水中的铁皮浮上水面上时,教师可以引导幼儿观察、操作,再观察、再操作,经过反复操作实践,得出铁皮折成小船等立体的形状就能浮在水上的结论。
好的概括和结束语,同样激发幼儿探索的欲望,对科学的向往。开放式的结尾有利于刺激幼儿的思维,比如组织幼儿认识了“地球”以后,可让幼儿思考:“如何用实际行动保护我们的地球?”另外,教师进行积极有效的评价,对幼儿产生创造性思维会起激励作用,孩子们喜欢听“好话”,教师一句鼓励的话,会让每一位孩子获得成功感,使他们信心倍增,激发创造构建的兴趣。说好话能有效地激发不同层次的幼儿的创新探索的兴趣、信心和勇气,为下一次的探索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笔者经过一年的尝试,收到了一定的成效。(见表一、表二)
表一 幼儿参加科学探索活动的表现
人数
被动参与
很少主动参与
有时主动参与
主动参与
人数
%
人数
%
人数
%
人数
%
实施前
40
1
8
20
1
40
10
2
实施后
40
1
2.
2
17
42.
20
0
表二 创造意识与创造能力表现
人数
几乎没有与众不同的看法与玩法
在成人启发下很少有与众不同的玩法
有时会有与众不同的看法与玩法
会独立思考,常常会别出心裁,说出、玩出与众不同的花样
人数
%
人数
%
人数
%
人数
%
实施前
40
10
2
14
3
8
20
8
20
实施后
40
1
2.
3
7.
10
2
2
从上表中可以看出,孩子们进步很大,获得了可喜的效果,能主动参与活动的幼儿多了,独立性增强,依赖性少了,孩子们的创新意识增强了,创造能力也得到了很大的发展。
创新欲望是一种本能,作为教育者,要努力创设积极氛围,培养孩子的创造力,让孩子有积极进取、探索创新的愿望。在科学教育活动中发展幼儿的创新能力,必须紧扣科学和活动,让幼儿科学教育活动走出课堂,走出幼儿园,走向大自然,走向社会,能更好、更有效地完成科学教育的任务,培养出更多的创造性人才。在科学教育活动中,如何更好更有效地促进幼儿创造力的发展一直是我们热衷探讨的课题。它需要我们在科学教育活动中用真心、热心、细心、恒心、信心去摸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