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论文:探究幼儿园美术活动中教师的指导方法与实施策略
科研论文:探究幼儿园美术活动中教师的指导方法与实施策略
【摘要】众所周知幼儿园的绘画活动对促进幼儿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对培养幼儿的审美能力和鉴赏能力起着不可低估的作用。实践表明,开展丰富多彩的绘画活动能给幼儿带来快乐和成功的体验,是发展幼儿智力和培养幼儿性情的有效方式之一。它能扩大幼儿的眼界,增进幼儿的视野,丰富幼儿对新事物的认知能力。整个绘画活动中,不但锻炼了幼儿的手脑协调能力和操作能力,也陶冶了艺术情操。
在《纲要》中也提出:艺术活动是一种情感和创造性活动,幼儿在艺术活动过程中应有愉悦感和个性化的表现;教师要理解并积极鼓励幼儿与众不同的表现方式,注意不要把艺术教育变成机械的技能训练,并明确要求教师为幼儿提供自由表现的机会,鼓励幼儿大胆想像,运用不同的艺术形式表达自己的感受和体验。这也就意味着在绘画活动中,教师应充分关注幼儿绘画的创作过程,鼓励幼儿大胆把自己的思想感情通过画面表现出来。由此我们可以看出教师在幼儿绘画活动中的重要性,教师要更关注幼儿创造性思维的培养,运用多种形式为幼儿提供可发展的创作条件,根据不同幼儿的发展状况和需要,及时的加以适时的、适当的指导,帮助幼儿更深层次的理解作品,鼓励幼儿对作品形式进行大胆的表现。
【关键词】绘画教学 教师指导 创造力
在目前幼儿园绘画教学过程中普遍存在以下问题:1、在绘画活动的组织形式上,教师太关注向幼儿传授绘画作品表面上所表达的内容,过多地要求幼儿掌握一些绘画方面的技能和技巧,而忽略幼儿参与绘画活动兴趣与自我表达意愿上的发展。2、在绘画活动的内容上,幼儿较依赖范例,对作品的理解和表现也仅停留在观察、临摹和仿照教师范例的阶段,作品的内容和表现形式上缺乏一定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为了更科学,更有效的解决以上几点问题,探究教师在活动中的教法和幼儿在活动中的学法就显得尤为重要。我在探究幼儿园美术活动中教师的指导方法和具体实施策略上进行了一些思考和摸索,现谈点自己初浅的看法。
一、 绘画作品内容要符合本阶段幼儿年龄特点的发展状况。
在艺术活动的过程中,不同年龄段的孩子绘画发展水平也是不一样的。选择符合幼儿年龄特点的绘画内容对幼儿参与的兴趣、创造力的培养、技能的发展和完成情况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教师需要在了解幼儿的年龄特点以后,再来制定幼儿美术活动的绘画内容,绘画内容的选择应从形象性、生动性、趣味性出发,所选择的内容应从幼儿所熟悉的,接触较多的事物出发。
小班阶段(3—4岁幼儿):这个阶段的幼儿刚对自己喜欢的事物有了初步的认识和形象思维,也对色彩也有了初步的感知,所以教师在作品的选择上应该让幼儿对自己感兴趣的物体进行涂鸦开始,如为苹果涂色,给小兔的花衣服涂色等等。同时可以鼓励尝试运用简单的线条对画面进行简单的添画,如学习画直线(土地)、学习画波浪线(小河),学习画圆圈(小花)等等。也可利用棉签蘸颜料进行棉签画,用藕、瓶盖进行拓印画等等,以此激发幼儿参与美术活动的兴趣。中班阶段(4—岁幼儿):这个阶段的幼儿已经基本能够控制自己手部小肌肉,对事物的外型、轮廓进行初步的勾画。对于这个中班的幼儿,教师可以让幼儿学习运用各种图形来替代单一的线条,扩大对物体特征的认识,幼儿可尝试进行图形与图形组合、图形与线条组合等等,尝试变化人物或动物各部图形组合的位置,尝试表现它们的某些细节,使图像更为生动。鼓励幼儿进行简单的写生,培养幼儿的观察能力及基本的构图能力。可以尝试运用颜料、水粉等感受颜色组合和变化,如用颜料粉刷石头、制作花馍、宣纸丝巾等印染活动,以此让幼儿感受不同颜色的搭配所带来的不同的视觉美,学习大胆运用颜色。大班阶段(--7岁):这个阶段的幼儿,对所看和所想的事物能够进行大胆和准确的表现,所表现的事物或人物的比例也比较协调和准确,这时教师可以鼓励幼儿在画面上加上一定的情节,注意合理布局。合理准确地表达它们之间的关系和情节内容,逐步体会布局的均衡与变化以及美感。可以尝试让幼儿听故事然后把故事用连环画的形式表现出来,又或者可以让幼儿把自己庆祝儿童节、中秋节或其他有意义的事情画下来并讲给其他小朋友听。可以利用幼儿已经掌握的美术功底进行其他美术创作,如在图书区自己创作一本故事连环画。手工区给妈妈设计一条围巾或一个手提袋,为表演区设计一些常用的头饰或道具等。
二、教师在选择和实施教学内容前要详细分析教材本身的特点和存在的教育价值。
《纲要》指出:幼儿的学习要于幼儿的生活,以生活为基础,又要建立在生活之上。”缺乏生活经验的学习,对于幼儿来说是空洞乏味的;同样,缺乏生活经验与体验的绘画活动也是枯燥无味的。因此教师要善于选择幼儿熟悉并感兴趣的事物作为其绘画对象。
在绘画教学中的内容选择上,教师和幼儿相比具有一定的主导性,教师所选的内容要能引起幼儿的兴趣,可围绕幼儿熟悉和喜欢的事物或人物为出发点来设计活动。一切以幼儿的角度为出发点,在此基础上教师可以再绘画的形式上有所提升。因此,如何为幼儿选择合适的内容?如何让幼儿更好的理解所选内容的内在含义?都是教师在实施教学前应该思考的问题。
当教师选择好一个教学内容时,首先要深入分析教材本身的教育价值,提炼出作品要表现的内在含义,分析它究竟要向我们表达些什么、传递些什么。对幼儿的认知、情感和能力等方面是否有所帮助和提高。再次分析所进行的内容是否适合本阶段幼儿年龄特点,即选择的内容是否适宜本年龄段的幼儿,幼儿对老师所选择内容是否理解和感兴趣。难度是否适宜,如果有难度怎样才能帮助幼儿在实施过程中解决,解决的方法又有哪些等等。最后,教师要深入分析和思考教材中的重难点,并围绕活动的目标设计出生动有趣、环节相扣的教学环节,进而带动幼儿积极参与到活动中,体验活动带来的乐趣。
三、 采用多种不同形式的教学方法进行各种艺术活动,注重幼儿开放性思维的培养。
《纲要》中提出,尊重不同幼儿的不同发展水平、能力经验,学习方式等方面的个体差异,因人施教,努力使每一个幼儿都在原有基础上获得满足和成功。
传统的美术教学常以教师示范。幼儿模仿学习为主要手法,教师往往只注重教育的结果,以“像”或“不像”来评价幼儿作品的好与坏,而忽视了教育过程中,幼儿是否在兴趣和情感方面有所提高与发展。如果经常让幼儿重复临摹教师的绘画作品,让幼儿错误地认为画的跟教师的一样就是好作品。久而久之便会幼儿形成一种依赖范例作品的习惯,如果没有教师的示范、讲解,就无从下手。这样势必压抑孩子对事物的自我表现能力和创作能力。因此,在美术活动中,老师应尊重幼儿个性特点,兴趣,关注幼儿原有发展水平、能力,鼓励幼儿大胆想象,作品中要体现自己的想法。
绘画技能的发展是绘画教学活动中的一部分,但教师要正确认识创造力与技能的关系,注重两者的有机结合。培养幼儿的想象力、创造力是美术教育活动的根本目的,而绘画技能又是实现这个目的的前提条件,二者在美术教育活动中都有着各自独特的作用,又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绘画活动中,教师可以将这些技能用有趣的方式呈现在幼儿面前,如教师可以设计“图形创意的活动”这样有利于幼儿去创造和表现,又会让幼儿把各种图形转化成看到的物体。在教师的鼓励下,幼儿按自己的意愿和喜好去创造新的作品,每个幼儿意愿和想法都不同,创造的作品也会不同。这既提高了幼儿的技能,又留给了幼儿创造的空间。
幼儿天生就对新鲜事物感兴趣,愿意尝试多种多样的艺术表现形式。教师只有不断地设计、和组织一些更生动,更有趣的教学活动才能更好地激发起幼儿对参与绘画活动的兴趣和热爱。
(1)形式要多样的导入活动。绘画活动的导入环节一般都采用出示范例画的方式来引起幼儿兴趣,但如果经常使用这种方法,就会使幼儿感到索然无味,毫无新鲜感。因此,在活动中,教师应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设计出不同的导入方式。可以尝试运用游戏情境的方式来感染和调动幼儿参与的活动积极性。如:情境表演、看录像、讲故事、变魔术,猜谜语等活动进行导入活动。这些情景游戏既引起了幼儿参与活动的兴趣,又包含着丰富的美术知识,帮助幼儿理解作品的内容的同时又将自己的所思所想表达出来。教师采用不同形式的导入方法,对提高幼儿学习的主动性也是很有帮助的。例如,我在进行绘画“成长的故事”活动中,运用了观看成长录像的方法导入主题,提前搜集了幼儿在不同成长阶段的照片做成了PPT,又配上了音乐和讲解,一时间就引起了孩子的关注和共鸣。
(2)观察引导法。绘画活动是视觉艺术感受活动,离不开幼儿的对作品的细致观察。教师在引导幼儿观察图片或范例时,首先是启发幼儿对生活和事物的热爱,如引导幼儿观察、回忆生活中最喜爱的动画片里的人物或动物是什么样的?有什么样的特点?进行交流之后让幼儿明白自己所画内容的特征,并鼓励幼儿把自己的感受和联想表达出来,使他们的画面生动而充满童真童趣。
(3)过程指导法。在幼儿作画时,教师即不能漫无目的的巡视,也不能过多的询问干扰幼儿的原有思路。老师要做到因人而导、因需而导。针对幼儿绘画能力的差异,教师应对他们进行不同程度、不同形式的辅导。无论集体辅导还是个别辅导,我常采用“你画的是什么,你为什么这么画?”了解幼儿所想,以启发幼儿用画面大胆地表达自己的思想。针对不同幼儿的创作,给其提供不同的建议,如对自信心不足,不敢下笔的孩子,可以采取手把手或在纸上示意,帮他迈出“万事开头难”的第一步。对不知道如何继续丰富画面的幼儿,老师应及时指导其丰富画面,帮他添上关键的几笔,起到拓展、丰富画面的作用。对于创造力丰富的幼儿,教师可以鼓励其大胆尝试,在大胆想象的基础上提高作品的美感等等。
(4)注重幼儿情感体验的提升。绘画的过程也是孩子们自我情感表达的一种方式,从他们的画中可以反映出他的思想、情感、兴趣和对外部世界的认识。所以在美术活动中,幼儿常常把自己的喜悦、快乐、悲哀、烦恼都倾注在作品中,使之成为他们自己天真的语言,他们时而自言自语,时而互相对话,表述欲望非常强烈
四、 幼儿进行作品创作时给予适时的指导和评价。
在美术活动中评价和欣赏常存在于活动的最后,也常常被我们忽略和淡化。提升幼儿美术作品评价并发展评价的多样化,既是帮助幼儿提升经验,也是进一步激发幼儿再参与、再创造的重要教育策略。因此,我们要改变传统的集体评价模式,充分发挥评价的发展性功能,不仅仅在活动结束时才进行评价,而应将评价伴随于幼儿的整个创作过程当中,关注一些幼儿的创作思路与独特表现,让幼儿随时都能感受到来自同伴、老师和自己的鼓励与启发,从而让思路更开阔,想像更丰富。
评价的方式有幼儿自评、同伴互评、教师评价等多样化的评价方式。自评能培养幼儿自信、大方的品质,为幼儿提供向他人介绍自己作品和提高语言组织与表达能力的机会,也是教师和其他幼儿聆听其内心世界的重要途径。在此过程中,教师要认真聆听,给予适时的肯定与鼓励,从而充分理解幼儿创作其作品时的心理,了解幼儿“艺术”语言的独特性。如在主题为“树叶粘贴”的美术活动中,有位幼儿没有像其他幼儿一样用树叶粘贴教师范例上的小鱼等,而是仅用了三片树叶粘贴了一幅大家都看不懂的作品,当他介绍自己的作品时说这片法国梧桐叶是“火”,上面的两片杨树叶子是煤气灶。如果教师没有给予幼儿自己评价的机会,没有聆听孩子自己对作品的独特诠释,恐怕就会以为这个孩子不过是在调皮捣蛋罢了。这也证实了从幼儿自身的角度出发解读幼儿作品的重要性,只有在与孩子的充分交流欣赏中,教师才有可能读懂孩子作品想要说的“话”。而只要读懂了,教师往往就会被幼儿表现出来的创造力深深震撼。
同伴间的互相评价则能让孩子通过对比,畅所欲言,各抒己见,在互相学习中取长补短,引发新思考,获得新知识,创造新方法。相比之下,教师的评价则应十分讲究和慎重。在评价幼儿作品时,教师必须首先了解幼儿艺术表现的特点,深刻理解稚拙是幼儿艺术表现的突出特征,如“蝌蚪人”“五颜六色的太阳”等等。当幼儿大胆进行种种表现时,教师都应报以欣赏的态度,鼓励并肯定幼儿一切稚拙的表现,而不能用“像不像”“对不对”去衡量和评价。同时,教师千万不要轻易动手去改动幼儿的作品,相反,应努力启发孩子,让他们自己去发现和修正。这不仅能够逐步培养幼儿的洞察力,让幼儿形成独立学习的良好习惯,而且能够进一步激发其创造力,保持其绘画的兴趣。
综上所述,幼儿绘画活动必须因人而异,因材施教,以人定教,通过多种教育手段,培养幼儿各种能力的发展。幼儿绘画活动的目的应该是培养幼儿思维的创造能力和对美好事物的感受与表现能力。教师在指导幼儿进行绘画活动时,要先鼓励幼儿大胆地想,再引导幼儿有效合理地画。尊重每位幼儿在绘画过程中的独特、纯真、稚嫩的造型和色彩,挖掘每一位幼儿与众不同的独特潜能,使当前幼儿美术教育适应于培养二十一世纪人才的需要和发展。
参考文献:
1.《纲要》
2. 幼儿园美术教学开展与指导
3.新课程理念下多元化美术活动的开展,儿童与健康,200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