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公鸡吃米”谈幼儿主体性
关键词:主体性 幼儿 尊重
陶行知先生到武汉讲学,他走进教室,从提包里拎出一只公鸡放在讲台上,接着又撒了一把米,但是此时的公鸡,紧张地东张西望,就是不肯吃。陶先生就用手按下公鸡的头让它吃,公鸡仍不肯吃。陶先生只好掰开鸡嘴往里面硬塞,公鸡拼命挣扎,更是不肯吃。这时,陶先生放开了鸡,退后几步耐心等待。过了一会,公鸡低下头,怡然自得地吃了起来……
从陶先生的这个事例中,我们从中学到强迫学生去学习,把知识硬灌给他,他是不情愿学的。即使学也食而不化,过不了多久他还是会把知识还给先生的。幼儿是教育的主体,幼儿的主体性是幼儿在其对象性活动中表现出来的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我们的教育如果无视幼儿的主体地位,不考虑幼儿的内在需要及其内部结构特点和发展水平,就会像公鸡吃米样终究失败。陶行知先生提出的六大解放,实际上就是要求我们尊重孩子,尊重孩子的时间、空间,尊重他们的双手、双眼、大脑、嘴巴,只有在尊重这样一个前提下,为孩子创设好良好的条件,才能实现幼儿主体性的发挥。
一、尊重幼儿的空间
尊重幼儿的空间是实现幼儿主体性的基础。
尊重幼儿的空间,就是要创设一个宽松平等的环境。既要创设一个宽松有序的物质环境,更要创设一个自由平等的心理环境。公鸡为什么不愿意吃米,就是因为它受到了惊吓,在紧张、焦虑的环境下,它又怎能悠然地吃米呢?我们的孩子是独立的人、是活动的主体,他们也需要得到与老师、与同伴的相互尊重、相互理解和平等相处。如果让他们在一个紧张、害怕的环境下学习,试想他们又怎愿意吃米?教师是活动的组织者、合作者和引导者,我们要尊重幼儿,理解幼儿,了解他们内心的想法和需要,考虑他们的发展方向,积极营造建民主的氛围,改变居高临下的传统习惯,真心诚意地蹲下来和学生说话,为幼儿提供一个宽松、民主的学习环境,这样孩子才愿意吃米,才能快乐地吃到米。就如在创设游戏区域时,我们可以采用民主讨论的方式,请孩子们来设计你喜欢的区域游戏;当孩子违反规则的时候,我们可以请孩子来当老师,尊重他们的主体地位,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让他们在宽松民主的氛围中辨别是非,增强是非观念;当孩子有错误行为的时候,我们也可以像朋友一样,了解孩子产生错误行为的原因、动机,从中汲取它积极的因素,就像陶行知先生一样,多给孩子一块糖,那么孩子认识错误的主动性也会更积极。
二、尊重孩子的时间
尊重孩子的时间是实现幼儿自主性的保障。
在一天的活动中,孩子们要有共同活动的时间,也应该有自由活动的时间。在自由活动的时间里,减少了他们等待的时间,加大了他们活动的密度,孩子们有了更多的时间干自己愿意干的事,大大增强了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尊重孩子的时间,除了给予幼儿自由活动的时间外,我们更要给予幼儿思考的时间。陶行知先生在等待公鸡吃米的过程中,是退后几步,耐心等待,是因为公鸡需要一个适应调整的过程。孩子主体性的发挥也需要一个过程,在一堂课的活动中,我们时会听到老师抱怨,现在的孩子啊,为什么这么简单的问题都回答不出来呢!是我们忘了,我们给予孩子时间了吗?给他们思考的时间、讨论的时间、实现自身价值的时间……抛出一个问题,就想马上得到很多孩子的主动,完全忽略孩子思考的过程,这怎能让他们吃到米呢?就像在一堂中班语言活动家中,老师直接就问:为什么说祖国是我们家?谁来说说看?家对于孩子来说是一个抽象的概念,祖国对于孩子来说也是一个抽象的概念,老师完全没有给予幼儿一个讨论思考的时间,就让孩子直接回答,孩子们自然是面面相觑了。但当老师在出示祖国的地图和花的图片后,请孩子们和好朋友说一说、想一想,再问为什么祖国是我们的家呢?孩子们立刻有了答案。所以只有尊重孩子的时间,孩子才能给你意想不到的收获。
三、尊重孩子的双眼。
尊重孩子的眼睛,是实现幼儿主体性的必要条件。
尊重孩子的眼睛,就是让他们用自己的双眼去观察,去发现,进而主动地去探究。在公鸡吃米的过程中,陶行知先生尊重公鸡的双眼,让它去看,去感受,当公鸡发现外界环境没有危险时,就主动地去吃米了。儿童的知识和能力是由经验而来的,他所接触的环境越广泛,获得的经验越丰富,那么他所得到的知识也就越多,他的能力也就越强。只有通过亲自观察、发现,才能加深对知识的认识和理解。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应把知识直接讲授给幼儿,而是让幼儿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主动地去探索从而掌握知识。例如在中班排列活动中,教师要引导幼儿学习一二一二规律排列,老师先出示按颜色一二一二排列的图形,对幼儿提问:请小朋友看看图形宝宝是怎么排队的?你还有什么一二一二排列的好办法?幼儿在教师的提议下,有目的、有步骤进行观察、分析,很快,孩子们便找到了一二一二排列的各种方法,有的说可以按不同的图形排列,有的说可以按大小排列……只有尊重孩子的眼睛,让他们去看、去比较,充分调动了幼儿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幼儿才能有所发现有所创造。
四、尊重孩子的双手
尊重孩子的双手,是实现幼儿主体性的必要手段。
儿童的智慧在孩子的手指尖儿上,尊重孩子的双手,就是放手让孩子去干、去做,它是实现幼儿主体性的必要手段。我们时常发现孩子不论吃饭、穿衣还是系鞋带,全是爸爸妈 妈、爷爷奶奶包办,大人们却不知道,这样剥夺了孩子动手锻炼的机会。孩子天生是好动的,活动是孩子们机体内部的需要,也是外部对感官刺激的结果。大人应让孩子多动动手,充分发挥他们的主体性,让孩子在操作中体验成功的乐趣。在公鸡吃米的过程中,如果公鸡没有尝试吃米,那它又怎能享受到米的甜蜜呢?陶行知先生说:教学做合一!幼儿园孩子思维中逻辑的建构,也是从动作开始的,在动作基础上建构起来的知识,符合幼儿年龄特点,认知结构,自然,幼儿的主动性也就调动起来了。教师在创设好环境和材料后,应放手让幼儿有充分的时间和自由去摆弄物体,去尝试发现,去思考探索。教师可通过观察幼儿的操作情况,及时发现问题,引导幼儿积极思考和探索,使幼儿不完善的知识变得完善和正确。例如,在复习以内数的活动中,我请幼儿给4只兔子穿上衣服、给五只兔子喂萝卜,孩子们在穿一穿、喂一喂等活动中,孩子们乐观而积极,不仅体验了成功的快乐,很快巩固了对以内数的感知。
五、尊重孩子的大脑
尊重孩子的大脑,是发挥幼儿主体性的隐性体现。
尊重孩子的大脑,就是要了解孩子的兴趣、需要,他们的个性特点,让他去想、去思考、去创造。陶行知先生就是了解了公鸡的心理特点,所以他放手,耐心等待。他了解公鸡喜欢吃米,也知道在外界对它不造成危险的情况下,公鸡会去吃米。作为老师,我们更要了解孩子的年龄特点、性格特征以及他们的知识储备、能力差异等。只有尊重孩子的大脑,才能更好地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就如中班音乐《线团咕噜咕噜》的活动中,老师让孩子学唱、创编线团咕噜咕噜这句歌词,孩子们表现得比较被动。原因是幼儿缺少做鞋的经验,他们没有做鞋的经验储备,自然不能主动地投入老师的活动了。
尊重孩子的大脑,发挥幼儿的主体性,更要注意的是尊重孩子们脑中的奇思妙想。我在网上看到我是一只青蛙的案例反思,老师在开展坐井观天这个活动时,请孩子们续编青蛙跳出井后的故事,一个孩子说,青蛙很讨厌井外的世界。老师当即进行了制止,因为孩子的想法有违老师的教学目的。可是事后,老师才知道,孩子说青蛙讨厌井外的生活是因为井外的环境污染,人类的大肆残害等。显然地在这一活动中,孩子的主动性肯定是被剥夺了,如果老师没有剥夺孩子的主动性,那么孩子的创造思维在这个活动中将是多么熠熠生辉。
六、尊重孩子的嘴巴
尊重孩子的嘴巴,是发挥幼儿主体性的显性体现。
尊重孩子的嘴巴,就是要给他们足够的言论自由,让他们大胆地说、勇敢地说。当老师提出问题时,幼儿有勇气表述自己的想法;当自己的想法与别人不同时,能通过说明理由来与同伴争论。语言是思维的工具,是幼儿主体性显性的一重要标志。因此,教师要重视为幼儿提供同伴之间语言交往的机会,这种交往和师幼的交往性质不同,它是一种没有权威的平等的关系,它有助与幼儿通过思考而不是通过接受获得对知识的理解。如在游戏活动中,出现矛盾时,老师不要着急帮幼儿解决,而要让孩子共同协商、讨论,想出最合适的解决方法。这不仅是因为同伴间的交流能迫使幼儿学会了解别人的观点和重新思考自己的想法,发展幼儿互相协商,互为补充的能力,更重要的是,它能减少幼儿对教师的依赖,使自己成为一个自主,自动和自信的学习者。
总之,教师要秉着一颗尊重孩子的心,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儿童观,在教学活动中,充分发挥幼儿的主体性,让幼儿在轻松的环境下、自由的时间里,让他们在双眼里、双手中、嘴巴下、奇思妙想中主动学习、快乐接受,从而获得教育教学的最佳效果。
文 .
- 上一篇:幼儿科学教学现状之我见
- 下一篇:科研论文:发挥幼儿在区域活动中的积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