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大河网,请分享给你的朋友!

当前位置

> 范文 > 科研论文 > 论农村幼儿园幼小衔接的误区及改进策略

论农村幼儿园幼小衔接的误区及改进策略

作者:邓勇 来源:整理 时间:2018-02-11 阅读: 字体:
  一、农村幼儿园幼小衔接工作的误区  1、片面衔接在体、智、德、美四育中,重视“智”的衔接,忽视体、德、美的衔接,特别是忽视社会适应能力的衔接。在智育中,重视知识,特别是数学、语文知识的衔接,忽视学习兴趣、学习能力、学习习惯的衔接和生活经 验的积累。许多幼儿园和小学学前班甚至提前使用小学的教材,照小学的样子排出课程表,形成幼儿教育的“ 小学化”。这非但不能提高儿童入学的适应能力,而且还造成了种种弊端:儿童刚入学时,确实感到轻松,自以为老师教的知识自己都学过了,已经会了,就不认真听课,从而养成不专心的不良习惯。当进入新的学习知 识阶段时,“储备”用完,以往的知识优势不在了,又缺乏积极思考问题、主动获得知识和技能的心理和能力 ,也缺乏认真学习的习惯,这时就会出现适应困难,学习“没后劲”等问题。同时,由于幼儿教师没有经过小 学教育的专门训练,对小学教学要求不甚了解,所教知识和技能有时不够规范,使儿童养成不正确的习惯,如书写汉字的笔顺错误,读拼音不能“直呼”等,致使儿童刚入学就面临首先纠正错误的问题,阻碍了儿童应有的发展。  3、突击衔接一些幼儿园在儿童将要入学的前半年才做衔接工作,带幼儿去参观小学,请小学生回园介绍等。这些做法是必要的,但远远不够。很多在儿童3、4岁刚入园时就应加以培养的自理能力、交往能力、规则意识、完成简单任务的能力和正确的姿势、良好的习惯等都在最后时期进行强化训练,忽视了日积月累,急于求成,致使儿童在生理、心理各方面压力骤然加大,难以适应,不但教育效果不佳,而且还使儿童对小学和未来的学习产生畏惧和为难情绪。  二、指导幼小衔接工作的几点尝试  在做幼小衔接工作时,我们充分挖掘家庭和社区教育资源的作用。视家庭为“幼儿园的重要合作伙伴”,本着“尊重、平等、合作”的原则,争取家长的理解、支持和主动参与,并积极支持、帮助家长提高教育能力。同时,建立幼儿园与小学之间的联系,共同做好幼小衔接工作。现在不少人理论上把早期教育等同于早期智力开发;而在实践中又把早期智力开发等同于提前教幼儿学习汉语拼音,读写汉字,无休止做数学题。有的甚至让幼儿提前学会一年级课本的一部分内容,还有的在教学方法和教学形式上,完全采用小学的做法,这样过早的给孩子带上了精神枷锁,造成孩子入学后自我控制力差(注意力不集中)及厌学情绪,这对他们的身心健康和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形成有很大的影响”。而我们综合各种教育资源,协调幼儿园、家庭、小学、社区等方方面面的关系,使之“资源共享,优势互补”。   2、家园互动(即家庭和幼儿园的互动)。每年的五月份我们召开一次“幼小衔接工作”的大班幼儿家长会,幼儿园教师向家长介绍小学生的常规训练要求,使家长知道一些幼儿园与小学一年级是两个不同的教育阶段:幼儿园以发展口头语言为主,学习周围环境和日常生活中的粗浅知识技能,不强调系统性,教师常用直观教具和多样化的教学方法。而小学以学习书面语言为主,强调系统的文化知识教育和读、写、算的基本训练。儿童必须勤奋的学习,才能完成学习任务,取得良好成绩。  4、生幼互动(即小学生和幼儿的互动)。在大班下学期,定期组织幼儿参加小学生的图书阅读活动、体育活动、音乐活动、美术活动等等。使幼儿在互动中养成爱看图书的习惯、做事认真的习惯、注意力集中听老师讲话的习惯和保持文具、书本整洁的习惯等等。  (二)采取措施,搭建桥梁  1、行政牵头  (2)小学教师和幼儿园教师进行角色“反串”。镇教委为了使幼小衔接工作扎实有效的开展,对小学低年级教师和幼儿园教师进行了“反串”,也就是说每学年一次让小学低年的级骨干教师和幼儿园大班的骨干教师进行换岗任教,这样从真正意义缩小了幼小衔接的坡度  (1)建立健全了一系列的管理制度和奖惩措施。幼小衔接工作是一项长期而复杂的工作,单纯靠教师和家长是不行的。因此,我们把幼小衔接工作列入幼儿园的年度重点工作中。一是制定了《幼小衔接工作考核评估体系》,加大了对教师落实“幼小衔接工作考核评估措施”的考核力度,把幼小衔接工作作为评价教师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二是制定了《幼小衔接工作奖惩办法》,对在幼小衔接工作中,做出突出成绩的教师进行奖励,激发教师对幼小衔接工作的积极性。  3、教育要跟上  ①培养幼儿的主动性。即在幼儿园中培养幼儿的自信心、对周围人和事的积极态度,激发幼儿对活动的参与欲望和兴趣,给他们提供自己选择、自己计划、自己决定的机会和条件,鼓励他们去探索、去尝试,并使他们尽量获得成功的经验。例如:在入学前一个月要求孩子背上书包,书包里放上简单的学习用品,体验小学生的生活方式。再如:老师和家长应在入学前几个月带领幼儿参观小学,让孩子主动体验、探索小学里有哪些课程,每天上几节课,作息制度,上下课应该注意些什么,老师和同学们的相互关系等。使幼儿对小学的学习生活有一定的了解,并盼望自己做个小学生,从思想上作好入学的准备。  ③ 培养幼儿与他人的交往能力。孩子入学后,进入新的“大家庭”,需要重新建立新的人际关系,接受新老师,结交新朋友。交往能力强的幼儿能很快适应新的环境,融入集体中,与小伙伴互相学习、互相促进。反之,交往能力差的,就容易与同伴之间发生矛盾和冲突,若处理不当,最终也会影响孩子的学习和生活。因而老师和家长应特别注重培养幼儿的交往能力。例如:叫孩子学会谦虚、有礼貌,不与小朋友抢玩具,不大声喧哗,不与小伙伴抢玩具等等。这些事情看起来很小,但却有利于创造出友好合作的氛围,有利于增强孩子们的交往能力。  (三)儿童为本,遵循规律  1、幼儿园与小学教育应相互靠拢。一是在生活制度和环境布置方面相互靠拢;二是在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上相互靠拢;三是教师与儿童的关系相互靠拢,在幼儿园老师与幼儿个别接触与谈话的机会较多,师生之间往往形成亲密融洽的心理氛围;在小学里,教师的主要精力放在教学上,教师与儿童的交往主要是在课堂上,在集体中,班干部和有特殊行为问题的学生与教师接触较多,师生个别接触机会减少。所以,幼儿园与小学教育应相互靠拢,以减轻幼小教育衔接坡度,使孩子很快适用新的环境。  3、遵循儿童身心发展规律,促进其全面发展。儿童从幼儿园毕业到进入小学一年级,仅相隔短短的时间,但却标志着一个崭新阶段的开始。因此,倡导幼儿园、小学、家长多了解儿童,多从儿童身心特点出发,少一点主观设想,让孩子“学习感兴趣、活动能合群、生活有条理”。使儿童减少在适应中的心理距离,把压抑和生疏降到最低。总之,老师和家长要积极配合,共同努力做好幼小衔接工作。帮助幼儿形成良好的习惯,掌握丰富的知识和技能,调整好心态。让幼儿即愿意上学,又喜欢上学,又具有一定的克服困难的能力,顺利完成由幼儿园到小学的过渡,成为一名优秀的小学生。

件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