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论文:游戏在幼儿美术活动中的有效运用
科研论文:游戏在幼儿美术活动中的有效运用
摘要:游戏不仅是幼儿应享有的生活权利的一部分,其蕴涵的教育价值越来越受到重视和关注。美术作为幼儿园教育活动之一,可以与游戏进行优化整合。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应注意提供多元的游戏化材料,设计易于表现的游戏化内容,选择利于创造的游戏化策略、给予富有个性的游戏化评价等,从而取得良好的活动效果,促进幼儿审美感受力、表现力和创造力的发展。
关键词:游戏 幼儿 美术活动
正文:
游戏不仅是童年期一种特有的、快乐的活动,它也是对幼儿成长、发展和学习有价值的一种活动,可以促进幼儿身心全面发展。幼儿的美术活动是一种手、眼、脑并用的活动,需要幼儿用多种感官去感知审美对象,用脑去想象、理解、加工审美意象,用语言去表达自己的审美感受,用手操作美术工具和材料去表现自己的思想情感。[1]在幼儿美术活动中,我们可以通过幼儿自发的美术区域活动和教师组织的有计划的美术教学活动,丰富幼儿的感性经验和审美情趣,培养幼儿审美表现力和审美创造力,促进幼儿人格健全和谐发展。
一、提供游戏化的活动材料
当教师为幼儿提供丰富有趣的材料时,幼儿自然而然地会被材料所吸引,主动参与到活动中去。由于幼儿受年龄的限制,手部小肌肉发展还不完善,动作的协调性较差,我们在作画材料上就必须精心考虑,选择方便使用、有趣味性并能使画面产生良好效果的材料。
1.美术专业材料。新鲜,特殊的美术工具和材料更容易激起幼儿的热情。教师可以根据活动内容和特点,为幼儿提供不同的画纸和 画笔,并注意纸的质地和用色工具的配合使用。画笔类的材料除常用的油画棒外,可以增加水粉颜料和水粉笔、水溶性炫彩棒;画纸类的材料可以提供素描纸、沙皮纸、刮画纸、彩色卡纸和宣纸等。
2.自然生活材料。大自然是一个丰富多彩的物质世界,它为幼儿的艺术创作提供了天然的素材,如:树叶,石块,蔬菜、麦秸等。生活中各种各样的日常用品如果进行巧妙的加工和创造,也可以作为幼儿美术创作的素材,如毛线、玻璃球、浴球、牙刷等。这些随手可得的材料贴近幼儿的生活,令孩子们既熟悉又新奇,易于唤起幼儿的创作热情与创作欲望。
3.人体特殊材料。人体自身也可以作为美术活动材料。小手小脚蘸上颜料,在画纸上跳舞和涂抹,幼儿在游戏中观察色彩的变化、进行大胆到构图。幼儿两人合作,一人在画纸上摆出不同的姿势,另一人画出轮廓线,再进行想象和装饰。类似这样的活动,本身就是一次“游戏”,幼儿不仅有愉快的情绪体验,也增强了幼儿对色彩的感知和美术表现力。
二、设计游戏化的活动内容
1.内容的新颖性。活动内容要能够引起幼儿对色彩的兴趣,激发幼儿创作的热情。兴趣是幼儿参与绘画活动的内在动力,能否产生兴趣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幼儿能否在活动中产生新、奇、乐的情感体验。
2.内容的生活化。幼儿受认知发展水平的限制,生活经验较少,他们熟悉的大多是日常生活中经常接触的人、物、场景。因此,教师在选择活动内容时要做到生活化,便于幼儿在生活经验的基础上表达和创造。如一位幼儿对妈妈新烫的头发很感兴趣,和同伴快乐地交流着,一个关于妈妈发型的话题由此产生。在美术活动《妈妈的头发》中,有了观察经验和讨论,幼儿都能大胆构图和装饰。
3.内容情节化。 情节意味着有故事,而故事正是孩子们所青睐的。幼儿美术活动中通过音乐、动画、图片、故事等媒介,让活动内容有生动有趣的情节,引起幼儿的好奇心,唤起幼儿的情绪情感,激励幼儿进行创造性地表现。
三、选择游戏化的教学方法
1.情境教学法在幼儿美术活动中的运用
情境教学法是指在幼儿绘画教学过程中教师创设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具体场景和氛围,引起幼儿的情感体会和独特的理解,从而使幼儿把自己的这种理解通过绘画的方式表达出来的一种教学方法。
(1)再现生活情境。生活性是幼儿美术活动的本源。幼儿美术教学内容选择都应该以幼儿的生活经验为基础,题材都应该是幼儿生活中所熟悉的对象。如《快乐的面包师》活动中,老师以参观面包房里各式各样的面包导入,在接下来幼儿为面包涂抹果酱的活动中充满了兴趣。
(2)营造艺术情境。在美术活动中,审美感知不是纯感性的、单一的感知,而是一种视觉器官对欣赏对象的形状、色彩、光线、空间、张力等要素组成的形象的整体性把握。[2]在营造艺术情境中,应充分考虑幼儿的知识、经验和心理发展特点,选择幼儿易于理解、色彩鲜艳、画面清晰、生动活泼的作品。如《蔷薇色的重音》是一幅名画,作品以大小不同的圆形表现音乐的重音。其画面色彩突出明暗、冷暖交替、配合运用富有节奏、粗细形状不同的点和块,形成整体,蕴涵着音乐的旋律。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营造了“音画合璧”的艺术情境,通过观察名画感知了解作品的美,通过音乐和大小不同圆形图片的介入让幼儿在游戏中摆放圆形“作画”,通过利用画笔和颜料自由创作再现作品。
(3)引入故事情境。在美术教学中引入故事情境,符合幼儿年龄特点,不仅能帮助幼儿感受理解故事情节内容,而且可以在故事情节中创设自由想象的空间,激发幼儿的个性表达与表现。如美术活动《小蜘蛛织网》中,教师用故事情境贯穿始终,随着情节的变化推进,把绘画的要求、技能等自然融入其中,从而让孩子们在故事中学习与创作,大胆表达表现。他们追随着故事的线索,学着蜘蛛一样吐丝织成一张张网。
(4)创设游戏情境。幼儿园的教育应尊重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和学习特点,以游戏为基本活动。在美术活动中,教师要为幼儿创设一个游戏化的情境,让幼儿在愉悦中获得开展美术创作的感性经验。如在美术活动《快乐的好朋友》中,教师巧妙运用了猜谜的游戏,引导幼儿从好朋友的性别、脸型、发型、最具特点的五官这四个方面自编谜面,让其他幼儿猜猜好朋友是谁。在接下来的画画好朋友的活动中就游刃有余地开始了创作。
2.体验教学法在幼儿美术活动中的运用
体验是人通过眼、耳、鼻、舌等器官或自己的身体行为直接感知各种事物,从而认识事物的过程。美术活动中的体验教学法是指在美术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创设情景、提供信息、资料、工具和情感交流等途径,使幼儿通过感觉器官或自己身体行为直接感知客观事物,在感受、理解、表达和欣赏美的自然状态下学习的一种方法。
(1)观察中体验。观察是获得经验的最直接的方法,也是美术活动中最常用的方法。如大班美术活动《摩登土著人》,幼儿充分观察由教师扮演的土著人的装扮,再观察一组图片中土著人脸部和头饰的装扮,幼儿在观察和体验中获得了最直接的感性经验,进而自如地运用油彩在好朋友脸上开始了创作。
(2)游戏中体验。爱玩游戏是幼儿的天性,游戏带来的乐趣是其他任何活动所无法比拟的。如大班美术活动《爸爸的衣服真大》,只有当幼儿真正穿上爸爸的衣服,体验到衣服无比宽大的感觉,才能自如地表达出作品中自己的小和爸爸衣服的大。作品中有的幼儿画出的衣服彻底盖住了自己的双脚,有的衣袖甩得长长的,每一幅作品都是独特又生动的。
四、开展游戏化的活动评价
1.利用角色集中评价。
作品评价时,常常会出现幼儿注意力不集中,这时教师不妨引出角色,吸引幼儿的注意,开展生动有趣的评价活动。如《画篱笆》活动中,当幼儿完成画篱笆、筑篱笆的活动后,一教师扮演大灰狼,从线条的疏密长短等方面评价幼儿的作品。
2.创设情境幼儿互评。
评价作品是美术活动的一个重要环节,在展示和欣赏作品的过程中,有利于幼儿审美能力的发展。在游戏化美术活动中,我们不妨创设情境引导幼儿互评,让幼儿学习尊重和欣赏他人作品,发现作品的美。如《花儿朵朵》中,老师为幼儿准备了每人一只小蜜蜂的图片,引导幼儿为小蜜蜂找最美的花。
3.设置问题幼儿自评。
自评也是评价作品的一种形式。每个幼儿在创作时的想法各不相同,这些想法也只有在讲述自己的作品时才能呈现。教师在组织幼儿自评时,应该分析本次活动的重点,幼儿在活动中的表达表现,设置一些明确的问题引导幼儿开展自我评价。
注释:
[1]孔起英.学前儿童美术教育[].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3.
[2]孔起英.儿童审美心理研究[].江苏教育出版社,2004:122.